有的大臣以为,太师大人也有不对之处,因为受了一些委曲,就置国度安危于不顾,躲在府中不肯上朝,这未免太义气用事了吧?
“两位将军忠勇可佳,不亏是朕的股肱之臣,很好、很好!”
太祖武天子临终说过:太师是我大魏的周公、霍光,有擎天护驾之任务,现在邦国有了危难,陛下派太师大人出征,于公来讲合情公道,于私亦是遵守孝道!
这下曹丕坐不住了,一旦蜀汉、孙吴联手北伐,曹魏政权就真的伤害了,因而出寝宫于群臣相见,商讨出兵迎战之事!
“但是陛下,救兵如救火啊?”
大魏帝国的百万雄兵,起码半数节制在萧逸手中,别人是调遣不动,也批示不了的,就算天子下旨也没有效,这些骄兵悍将只认萧逸的军令!
曹丕也是聪明人,很快贯穿了此中深意,不由吓出了一身盗汗,看来为了大魏江山安定,只能派……不对,是请萧逸挂帅出征了!
最合适的挂帅人选,天然非萧逸莫属了,出道二十多年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堪,批示雄师作战的经历极其丰富,对付面前的危局绰绰不足!
如果萧逸自行回到朝堂,再主动请缨出征,本身支出的代价小一些,天子的庄严也能保存几分!
最分歧适挂帅的人选,一样也是萧逸,权倾天下,功高震主,如果让他再立下新的军功,气力进一步加强,谁还能制约住萧氏呢?
题目是,先前本身操纵皇冠、龙袍之事,试图狠狠的打压一下萧氏,没想到弄巧成拙了,最后搬起石头砸了本身的脚,现在要想请萧逸出征,必定要支出一些代价才行!
“臣等遵旨!”
有的大臣以为,天子的气度太狭小了,宁肯让敌军攻城掠地,也不派太师大人出征,这不是死要面子活享福吗?
“老臣大胆启奏陛下,面前这类危急局面,恐怕只要太师大人出马,才气够转危为安了。
在曹营诸将内里,曹休、曹真只能勉强算是二流将军,军功没立下几件,败仗倒是吃了很多,特别是建安九年的荆州争夺战,数次惨败于刘备军之手,折损了大量的兵马!
曹丕思前想后,还是但愿派一名宗族将领出征,紧紧掌控住兵权,以此来制约萧氏、士族两大个人,确保大魏江山永固,但是派谁为好呢?
一面搬出先帝遗令,给曹丕找台阶下,一面以言语表示,派萧逸出征的好处,以及不派萧逸出征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