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极度的例子,见于唐朝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来往密切,结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司马承祯慢慢道:“以鄙人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仕进捷径了。

朱权完整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景象里,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涯飞鸣”的壮观与朱权“少年奇才,鸿鹄之志,心如止水,归隐天下”的人生几次碰撞、融和。朱权景象融会,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心潮彭湃。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经谱成。朱权镇静不已,当即操琴弹奏。乐谱音和韵雅,委宛流利,隽永清爽。《古音正宗》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通体节拍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岩来。其欲落也,回环傲视,空际回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脱欢点了点头,缓缓收回目光道:”走吧,天气可不早了,这会儿可汗也该起来了?“

按说崇祯七年的期间,恰是明朝饱受内忧内乱困扰的期间。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或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笔墨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感在内。或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气度也”两句,恰是中间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惟。

《晋书•传记第六十九》记录,隆安二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策动兵变,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源代都有隐士,恰好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感觉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从速派人找来了西晋闻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帮助各种用度。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教唆皇甫希之用心推让不接管,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环球笑谈,时人戏称这类隐士为“充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