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朱棣当年靖难打的灯号就是清君侧,诛奸臣,奸臣者谁?齐黄、方孝孺是也,此三人是属于必诛之列的,不诛此三人,则靖难所为何来?“
虽不知天子要做甚么,但天子问话了,金幼孜还是要答复的,沉吟了一番后,抱拳道:“回禀陛下,当年建文兵败后,方孝孺的老婆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吊颈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家人以后,他的亲戚朋友也都遭了殃。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看,再行千刀万剐,一共杀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共十族。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 骸,葬于聚宝门山上!”
朱元璋拔除丞相制后,政事散于六部,无人总其纲,凡事必面君请旨而后行,因而事无大小便如潮流普通涌到朝会上来了,朱高炽端坐在宝座上,先是听 “试文辞,扣问经史及官方政事得失”, 常常一语相得,即予优擢,用人“面选者多”。 官员犯法,也常“面责而处之”,随后听取文武百官事无大小的禀报,除了推举、盘粮、建言、决囚、开设衙门等大事,以及灾异、雨泽、囚数等类奏事项,另有很多像“拉拢牛支耕具”、“追赃不敷家眷”之类的琐事。凡触及“军中奥妙事情及保卫门禁关防等事”,许官旗甲士“径奏”;官方词讼,也常常“实封闻奏”。
朱高炽会心,吐了口气,抬起眼眸不动声色的扫了一眼暗自揣摩的群臣:“齐泰和黄子澄另有无先人?“
朱高炽重重的吸了一口气,扫了一眼左边的三杨,心中悄悄有些底气,这三人是他的亲信,从他做太子之时,便一向跟随在他身边多年,不离不弃,这份交谊非旁人可比,为了做好这件事,前些光阴,他乃至改建了内阁,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负内阁大学士。如许本来只要五品的官职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帮手他办事也便利了很多。
方孝孺被明成祖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以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匍匐,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二十四个半才断气。他的门生也是**,德庆侯、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镛、廖铭,偷偷捡拾他的骨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随后这两个仗义的门生随即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