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郑恩来一听下西洋,神情有些不天然起来。
郑和冷静的听完儿子的牢骚,出奇的面上没有半分的气愤,反而是一脸的安静,实在是这一年多来,各种百般的职责,唾骂,他听很多了,一件事,一小我如果听多了,也就麻痹了。
郑和哈哈一笑,道:“我大明自永乐天子即位,内部修建北都城,编撰《永乐大典》,行迁都之举,内部南征交趾、北征蒙元,到处用兵,到处费钱,但是百姓充分,府藏衍溢,人称永乐乱世,何来户部没银子一说?且不说这些年,下西洋给江南的瓷器、乃至印刷、茶叶,船运带来多大的便当,朝廷是以而多了税收,这一波一波的好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西洋之行是于国无益的大行之举,是千万停不得的?“
此时,一匹高头大马在府外停了下来,马背上一个身材魁伟的男人,急仓促的走了出去,院中的仆人,丫环,见了那人纷繁哈腰施礼,喊了声道:“少爷――?”
郑恩来身为郑和的儿子,听到下西洋的事情,自比旁人要多一些,但这一年多来,听到的论调,莫不是下西洋实乃劳民伤财之举,虽鼓吹了大明国威,万邦来朝,可大明国库支出极大,倒是从未有过呼应的支出,以是才引得当今圣上的不满,即位后的第一道指令,就是停止下西洋!若不是亲耳听郑和提及,他还觉得是那位大臣在胡说呢?
郑和本来充满笑容的脸上,渐渐涌出了一丝笑意,看来这太子对我郑和另有几分交谊,可贵他在这个时候还能信赖我,如此说来,我下西洋之举,只怕是要落在了他的身上了。
如此这般,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听得郑和悄悄吐了口气,转过身来,将那块一尘不染的方帕放入了袖中,落了坐位才轻声道:“说吧,景弘给你带回了甚么动静?”
郑和神采一凝,道:“再下西洋是爹爹毕生的弘愿,如有天子支撑,我郑和必然再带领大明宝船,扬帆出海,壮我大明国威?“
郑和厄了他一眼,道:“有甚么话儿说吧?”
郑和点了点头,随即皱着眉头沉吟了半晌,又缓缓抬开端来问了声道:“王公公可有说太子对此事的观点?“
郑恩来应了声,悄悄推开了房门,陈腐的房门收回咿呀的声响,在凌晨显得极其动听。
小楼的安排极其简朴,除了左边的一把书架上放着密密麻麻的古籍以外,右边也有一个书架,架子上摆放的多是各色石头,珊瑚礁之类的装潢品,但比起两个书架,正中方向的那张庞大的图纸,才更加惹人谛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