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朱元璋激烈制止普通官员和男性老百姓坐肩舆,但是对官员,朱元璋还是极其体恤的,曾经对满朝文武说过:“礼莫大于别贵贱,明等威,今布政司、按察司皆方面重臣;州府县官,民之师率。闻多乘驴出入,甚乖治体。其令官为市马”。这就是说,朱天子以为官员上班骑毛驴是有失严肃的。但是,明朝的官员,当天子给他们买马的时候,他们已经坐肩舆了,骑马也是没有严肃可言了,虽是如此,但朝臣、命妇等达官权贵乘坐肩舆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直省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官员轿夫四人;杂职乘马。钦差大臣三品以上轿夫八人。这些坐轿官员首要指文官,至于武职,虽官至一品也不准坐轿,只能骑马。将军、提督、总兵等年过七旬不能骑马者,要想坐轿也必须事前奏请恩准。普通官员出外长途跋涉则另乘眠轿,即将利用各物置之轿中,可做卧床利用。这类肩舆要比浅显肩舆大一些。官员乘轿出行时还要鸣锣开道,对于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意义是“军民人等齐让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让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时则鸣锣十一响,意义是“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让开”,杨士奇是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一品朝廷的大员,恰是做这等肩舆规格,本身一个从四品官若也坐这类肩舆,那就有点找死的感受了?“
每晨星月未散,即须赶到皇城,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
朝廷也知官员早朝辛苦,为便利官员候朝“待漏”,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级坐立。作为对近臣的优礼,“近侍衙门,端门内各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别的端门内左边有直房五间,别名“板房”,是詹事府、摆布春坊及司经局官候朝之所。以是虽是五更天,午门外已经等待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