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前后蹲下,找了些玉米壳擦拭洁净。
说完,他先上炕,脱掉棉袄盖在身上,躺在男仆人身边。王岳接着也爬上炕,拿过那小被子盖在他和宋阳的腿上,脱掉棉袄,把身子裹紧。
如此一来,兄弟俩便能放心肠用饭了。
但也正因如此,更能彰显出这家人的浑厚仁慈。胸怀宽广,如大山普通厚重。不擅言辞,只会冷静做事。
但不管如何,总比睡在山洞里,围着火取暖要好,能让他们上炕,已经实属不易。
虽说只是玉米面糊和土豆煮成的疙瘩汤,可相较于家里的红薯,已然非常可贵了。
两人都很懂事。
或许,这便是积德积善吧。
一顿热气腾腾的餐食,比起那干巴巴的饼子强太多了,哪怕只是用玉米面和土豆制成的。
也算是一类别致的体验。
幸亏炕很热,即便睡在光席子上,还是很和缓。
几棵高大宏伟的塔松仿若撑开的大伞,粉饰在茅舍的房顶上,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之感。
那煮得软软的土豆块,咬上一口尽是苦涩,再加上玉米面的暗香,二者融会熬制出的汤汁,披发着浓稠芬芳的香气,令人吃得畅快。
他转头望了宋阳一眼,宋阳马上明白,他本身也想去厕所,恰好与王岳一同前去,临出门时,宋阳问道:“厕地点那边?”
宋阳对王岳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睡在靠墙的处所。”
不得不说,相隔数十里的山岭,又并非同一个省分,糊口风俗不同极大。
女仆人点头应下,接过宋阳的碗,将锅里所剩未几的疙瘩汤都舀入碗中,递给宋阳,而后又回到灶台,添柴加火,持续煮。
寒冬腊月的夜晚,一片乌黑,周边的山林喧闹至极,喧闹得令民气生惊骇。
因而,宋阳直接取出一元钱放在桌上:“年老迈嫂,好久未吃到如此热乎的饭菜了,你们做饭的技术绝佳,香得很,可否多做一些,让我们兄弟俩吃个饱。”
小棉被有些薄弱,再看仆人家的被子也很陈腐,并且没有褥子,屋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糊口极其艰苦。
不管有多冷,看着背篓里满满的松子,想着卖了能给家人买衣服、鞋子,过年时髦许还能吃上几顿白米饭,就如同光辉的阳光在向他们招手,心中不由得镇静起来。
虽说炕另有些许余温,但是寒气如针般刺人,难受得头皮发麻,浑身发冷,独一一件棉袄不管如何也抵抗不住这酷寒的气味。
如此大的院子,独一三间茅草房,一个炕,如果在石河子村,最多给一顿饱饭就不错了,留他们留宿那是绝无能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