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些,刘裕初时那些疑虑便也淡了很多,反而是杨禹有关迁都洛阳以及开凿大运河的建议,又一次浮上了刘裕的脑海。
再者,杨禹毫无根底,就算他胆小妄为又能翻起甚么风波来?
此次带刘义真出征,就是想让他出来源练历练,现在倒好,儿子不问和约只谈诗赋,这已经完整背叛了刘裕带他出来的初志。
如果是走汴水转运粮草,由石门水口进入黄河的话,因为石门水口到洛阳的间隔很近,魏军就造不成太大的威胁了。
“是以下官感觉,与其将大量精力花在关中,不如先对于北魏这个大敌。”
“此事不必再议,与鲜卑的和约已成,我岂能无端毁约,失期于天下?”
“是以,卑贱附和谢参军所言,太尉应审时度势,西守潼关,及时调转兵锋北攻并、冀、幽三州,以太尉百战之师,定能大胜。”
此次能达成和议,确切不是杨禹的功绩,但没有功绩总有苦功吧?
“谢太尉。”
杨禹与宁寿之再拜,双双退下。
二来,北魏多为马队,一旦阔别黄河水道,他真不敢说另有多大胜算,现在对他来讲是最关头的时候,不能有任何不对。
刘裕先是点了点头,接着又点头道:“诗是好诗,但杨禹此人……”刘裕对杨禹这小我一向心存疑虑。
杨禹看了看副使宁寿之,宁寿之才是全部使团中刘裕最信赖的人,但此时宁寿之却装死了,仿佛谢晦说的和他没有任何干系似的。
“再加上一向担忧被鲜卑兼并的冯跋,也必然会来插上一脚,正所谓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我军只要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鲜卑必然经不起这四周楚歌的耗损。”
杨禹此次没有辩驳,他启程时,晋军就把滑台城给占了,这类环境下,脑筋稍为普通的人都晓得,不成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压服魏国借道了。
杨禹可惜地叹道:“孔将军,关中确切是一块肥肉,但现在群狼环伺,正死死盯着这块肥肉,谁先去抢下这块肥肉,不免会成为群狼围攻的工具,到时想要守住这块肥肉倒是不轻易啊。”
“咦!”杨禹不等他说完,就抢着问道:“谢参军方才不是说,与拓跋鲜卑的和约不要也罢吗?既然不要这和约,与其等鲜卑人恼羞成怒大肆来袭,何如我军主动反击?”
“诸位请想想,届时关中有群狼环伺,中原有鲜卑虎视眈眈,我朝必将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是以,我仍然觉得,此时西取关中,不如挥师北上,一举打扫中原的威胁,若能一举拿下冀、幽、并三州,将比此时西取关中强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