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六根不净[第1页/共3页]

这说到六根就要先说到六识,因为六根是六识的东西,作善作歹,当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形成善罪过动的究竟,倒是在于六根的感化。

“这类环境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阔别尘凡,遁入清净的佛门,用心修佛,消弭净化与干拢。

“我猜人们在荷塘边漫步,能够更轻易静下心来思虑吧。”

盛栖梧这一大段讲下来,都有点口干舌燥。

“这说到六尘,就要先说到六根。”盛栖梧也不料外洛桐是现在这个表示,实在他也感觉这些蛮古板的。

洛桐听了都感觉古板,也不晓得盛栖梧是如何记得下来这么长一段的。

“佛教以为“六尘”,因人间充满“六尘”,故把大家间称为“六尘”。因为“六尘”的净化与干拢,大家间又充满着欲望与合作,令人们难以班门安静,可贵干净。”

人之流转于存亡循环的苦海当中,就是因为六根未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统统罪业,均由六根所造。

“甚么是六尘?我只传闻过六根不净,这六尘倒是没听过。”

“是的,早在佛教出世之前的印度,每当夏天,骄阳炎炎似火烧,恰是荷花盛开的季候,夏夜,或凌晨,在盛开荷花的水池、湖畔漫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芳香四溢,令人赏心好看,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披收回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风凉。荷花水池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普通人的看法,总觉得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参与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

“古印度有崇拜荷花的风俗。是以,当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人们就不免遭到这个风俗的影响。起首就是变得崇拜荷花。”

修持摆脱道的工夫,不过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首要本源是戒与定,以是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

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集,恶多善少,永无出离存亡苦海的日子了。

洛桐不明白,这荷花就是一种抚玩性的植物,如何就变成崇拜了?

持戒的目标是在保护根门――保卫庇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好事从六个根门当中溜进我们的内心,乃至种下存亡流转的祸苗。

“别急,你听我一一地说。方才说的就是比较端庄的,我们现在就说说这比较成心机的,相称于别史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