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学界的"魔改大赛"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俄然驾崩,五岁的司马衍继位。面对"主少国疑"的危局,庾文君一改昔日温婉形象,在太极殿被骗着百官解开辟髻,任三千青丝垂落龙椅:"诸君且看!此头可断,此志不移!"这个极具戏剧张力的行动,竟让本来蠢蠢欲动的门阀权势刹时噤声。
在动乱的时势中,这位太子妃逐步生长为丈夫最信赖的智囊。每当司马绍与幕僚商讨军机至深夜,庾文君总会"刚巧"送来新烹的茶汤,茶盏下压着的素笺上,常常写着"防江州联陶侃"等精炼建言。史载明帝"每有疑事,必咨而后行",这份信赖在男尊女卑的东晋可谓绝无独一。
当大妈们在花丛中摆着丝巾pose合影时,总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句:“要拍出母范天下的感受!”仿佛她们也能穿越时空,体验一下庾太后的严肃与风采。
措置完闲事的庾太后,偶尔也会来点文娱活动。某日她传闻吴郡来了位评弹大师,竟在宣室殿摆开步地。当"月儿弯弯照九州"的吴侬软语响起时,老臣们个人瞳孔地动——自东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后,何曾见过太后在朝堂搞文艺汇演?
3. 后宫里的"经济学讲堂"
太宁元年(323年),司马绍即位称帝。册后大典上,当群臣为"皇后是否应参政"争辩不休时,庾文君轻挥纨扇笑道:"妾闻上古贤后,佐政不干政。陛下若以社稷相问,妾自当知无不言;若论军国秘密,自有诸公定夺。"这番不卑不亢的表态,既保全了朝臣颜面,又为今后参政埋下伏笔。
初入王府的庾文君很快揭示出惊人的政治嗅觉。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发作,司马绍受命镇守广陵。当其他姬妾还在纠结该带多少金饰随行时,庾文君已换上男装,将金银金饰换成便于照顾的蜀锦,还特地在行囊中塞入《孙子兵法》——这个细节厥后被司马绍发明时,他抚掌大笑:"卿真乃吾之女中张良!"
这场别开生面的"政治课"结果惊人。厥后陶侃在荆州练兵时,还真编了首《采莲曲》当军歌。而那位评弹艺人更是一战成名,江湖人称"御前琵琶圣手",出场费直接翻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