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后宫里的"经济学讲堂"
五更鼓刚敲过,建康宫城的朱漆大门"吱呀"一声翻开。三十二岁的庾太后抱着暖手炉斜倚在珠帘后,看着丹墀下乌泱泱的朝臣步队,俄然有种在菜市场看摊的错觉——左边王导家的弟子正在和郗鉴的幕僚相互瞪眼,右边自家兄长庾亮的笏板都快戳到陶侃的胡子了。
现在的南京牛首山,漫山遍野的野牡丹如同一幅灿艳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旅客前来抚玩。而这些野牡丹,却因为与庾太后的关联,每年都被旅客们贴上“庾太后同款”的标签。
最绝的是某女性主义学者,在论文里把庾太后称为"当代职场妈妈":"带娃治国两不误,绩效考核全优,还要防着猪队友亲戚——建议授予她'时候办理大师'称呼。"这番暴言气得老传授直拍桌:"荒唐!汗青研讨怎能用真人秀话术!"转头就被门生在知乎吐槽:"导师气急废弛的模样,像极了被庾太后怼过的钟雅。"
"朕晓得!要当君子就不能被奏章困住!"小天子镇静地跳起来。
三个月后,建康贵妇圈掀起"牡丹盲盒"风潮——花匠把分歧种类的牡丹幼苗装在青瓷罐里,配上庾太后亲题的诗签,一罐竟能卖出十匹绢帛的高价。庾文君还搞起"皇室联名款":王导家得的是"紫袍金带",陶侃家收的是"铁甲红妆",连御膳房都开辟出牡丹花酱、牡丹香饼等周边产品。
城破那日,庾太后将最后三块牡丹饼塞给侍卫:"带给陶将军,就说..."她顿了顿,俄然笑出声:"就说本宫欠他的评弹门票,来世用《破阵曲》还上。"
说着又翻开户部账册:"就像你昨儿玩的七巧板,单块只能当烧火棍,拼好了就是麒麟吉祥。"小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转头就把这话复述给太傅,把老夫子打动得老泪纵横:"太后真乃女中管仲!"
椒殿霜凝锁绣帏,烛晕侵阶,月魄沉墀。
B站网友则开辟出"庾太后文学":苏峻之乱叫"关于我哥作死害我重开这档事",临朝称制是"在全员恶人的朝堂当团宠",连她饮鸩他杀都被写成"BE美学天花板"。这些二创作品点击量吊打正履汗青剧,气得汗青教员直呼:"你们倒是背背年号啊!"
这场别开生面的"政治课"结果惊人。厥后陶侃在荆州练兵时,还真编了首《采莲曲》当军歌。而那位评弹艺人更是一战成名,江湖人称"御前琵琶圣手",出场费直接翻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