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皂角刺能促进部分血液循环,刺激肉芽构造发展,有助于脓液排挤,加快伤口愈合。

14.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等。生地黄中的地黄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度感化,能滋阴养血,促进受损构造的修复。

27. 白蔹: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可抗菌、抗炎,促进创面愈合。

21. 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外用时能刺激神经末梢,扩大部分血管,改良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接收,起到消肿止痛的感化,特别合用于红肿热痛的疮疡。

2. 熬制药油:将香油倒入洁净的铁锅中,小火加热至微微冒烟。放入切好的当归、白芷等药材,保持小火慢煎,不竭搅拌,使药材均匀受热。待药材炸至大要枯黄、质地干脆时(约30 - 40分钟),用纱布过滤,去除药渣,获得药油。

4. 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可改良部分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具有抗炎、抗菌感化。

20. 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等。败酱草中的挥发油、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感化,对伤口传染有杰出的医治结果。

处方剖析

13.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野菊花中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感化,能有效按捺皮肤细菌传染,减轻红肿热痛。

金银花20g、连翘20g、蒲公英20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黄15g、黄芪40g、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白芍15g、丹参15g、鸡血藤15g、皂角刺6g、炙甘草6g、肉桂3g(后下)。每日1剂,水煎400ml,分两次服用。

处方来源:参考明朝《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清朝《医宗金鉴》“回阳玉龙膏”,连络当代临床医治皮肤传染、溃疡的经历化裁而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