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举[第2页/共4页]

三天后,淮南的第一次科举复选正式开端。

以是勃然大怒的杨行密便筹算对这些士子来一次大清查,不过在杨渥的劝说下终究还是干休了。

遵循此次科举的法则,通过这一次复选的考生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将不再淘汰,只停止排名,以是此次复选就必须严格把关,不能出了岔子。

阅卷结束,开端裁撤封条,这时杨行密俄然问道:“当初你承诺过要让刘仁规和你族兄杨信二人中试,如果此次他们二人不在你选定的这五十人名单内里,你筹算如何做?”

不过这三人当初初选的答卷杨渥就非常看好,对他们获得这一次复选的前三名他也不感到惊奇。

至于这一次抓获的刺客,颠末范遇的调查和鞠问后,发明此人竟然不是杨渥料想中的钱镠派来的人,而是北方朱全忠派来的。

这已经不是杨渥第一次遭到刺杀了,不过比拟于上一次的刺杀,这一次刺客固然胜利的借着科举之便靠近了本身,不过接下来的表示却显得极其不专业,被侍卫们很轻松的就放倒了。

测验结束后,便是阅卷。不过与现在唐朝的科举阅卷体例分歧的是,淮南有两项新的轨制专门用来制止舞弊。

一天以后,测验结束,和初选时一样,浩繁考生还是对测验成果没有半点信心,便是宋齐丘都不晓得本身能不能通过。他固然有才学,但毕竟年纪还小,在经历见地上另有些不敷,以是此次面对难度较大的策论就有些没底了。

当然,这件事也还给杨渥提了个醒,自此以后不管甚么时候他都极其重视本身的安然,倒是让他在今后避过了很多次刺杀。

回到节度使府后,杨行密传闻本身儿子遇刺,顿时大怒,到了这个时候,他对杨渥可看得比本身的性命还要首要,如果落空了这个优良的担当人,他难以设想他的基业将来还能交给谁。

提及来,一次登科五十人,在这个期间绝对是登科人数较多的。在唐朝,普通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科也就登科个二三十人;即便是汗青上的北宋初年,一科乃至只登科十几人。只是到了厥后,科举登科的人数才大大增加的。

起首就是弥封轨制,也就是在考生测验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气拆封公布姓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