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应[第1页/共5页]

特别是关中各地,在梁国毁灭后这么久都没有新的动静传来,这让杨渥很快就落空耐烦。

通过灭梁获得的大把赋税都被犒赏下去,开支之大实在让人咋舌。

就算向吴国昂首称臣又能如何?大不了劝吴王即位称帝就是。

“父亲既然担忧吴国势大,那为何不派人以道贺灭梁的名义去吴国出使,也能够看看吴国的实际环境?”李从儼建议道。

至于更西边的凉州等地,那边的权势更加庞大,战乱更加频繁,派使者出使吴国的目标和韩洙差未几。

当然,因为处所偏僻的原因,这些处所权势获得动静的时候要比李茂贞慢很多;并且与李茂贞分歧,这些权势的统治者在得知吴王杨渥尚只称王,并未称帝后,他们在调派使者要求册封的同时,也没健忘劝杨渥即位称帝,以担当天下大统。

以是没有获很多少封赏的众将耐烦的等候机会。

“父亲放心,孩儿又不是三岁小孩,这点事情还是能做好的。并且父亲如果不放心,能够让齐判官随孩儿一同出使,有他在一旁帮手,必定没甚么题目。”李从儼答道。

……

成果众臣都以为吴国受晋国的管束,临时不会对蜀国有甚么野心,只需让边地蜀军加强防备就行。

插手此次军议的除了禁军和骁骑军的几位都督外,另有王俨俦,他作为效义兵的都督,又已经在吴国效力多年,此事天然不能避开他。

“除了效义兵外,另有那些梁军降兵,一向让他们待在营中不免不会闹出事端来,对这些降兵我们也要想个合适的体例停止安设。”

这个期间的兵士常常都是耐久退役,除了军饷以外并没有其他支出来源,如果直接闭幕,难保不会有混得不快意的人登高一呼,起兵造反。

“是啊,吴国之前偏居南边,固然不时有关于吴国的动静传来,但毕竟是道听途说,不实际派人去看看如何能行?起码也要搞清楚吴国的气力到底有多强,兵力有多少,赋税储备如何,君主是否贤明,将领是否英勇善战等等。搞清楚了这些后,我们也就晓得该如何对待他们。”

向吴国上书请降,交出大部分领地以调换两州之地作为保存地后,一开端马殷对吴国还充满防备,毕竟谁也不晓得吴国会不会遵循和谈,包管他们的安然,以是他有所防备也是普通的。

能够建立后代西夏国,与宋、辽、金并立的权势,气力当然不会弱到那里去。

除了犒赏外,对于有功之臣天然少不了加官进爵。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