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个“先迟后速,缓行速战”,夸大战前筹办的首要性,特别是夸大后勤保障的首要性。
历朝历代,中国用兵边陲,后勤保障都是君主和统帅的最大的应战和最可骇的恶梦,其难度,实在远远超越了军事作战本身。
不然,谈何中心集权?谈何……“大事”?
汉武帝两次挞伐大宛,第一次失利了,败在了后勤筹办不敷。不过,必须申明的是,这个“不敷”。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用兵的工具在海内。或者,大宛的位置,能够往东边儿挪一点儿,一定就“不敷”。
关卓凡能做到的,是堵截军队统帅和“协饷”的直接的联络。
协饷数量的多少,原则上和省分的贫富程度挂钩,但详细的数量,朝廷普通只在省分和军队之间做调和的事情,少做硬性的规定——究竟上,你就算做了硬性的规定,人家两手一摊,说俺就是没有钱,朝廷也没有体例。
要做到“军粮转运,万里不匮”、“无一时绝,无一日乏”,说一千,道一万,摆在第一名的,是一个“钱”字。
既然在“上头”那边,“协饷”比不得“京饷”,军队的统帅就不能希冀朝廷了,就得本身出面,同各省督抚套友情、拉干系,第一,包管已经商定的“协饷”,定时、如数到位;第二,游说对方,进步本省“协饷”的额度。
打消“协饷”,临时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笔钱,处所不掏,就得朝廷来掏,在对现有的财税轨制停止完整鼎新之前,叫朝廷来掏这笔钱,非论是阎敬铭的户部,还是郭嵩焘的顾委会,都还是很吃力的。
处所由此坐大,军队由此离心。
武帝雄才大略,但处事情一贯不经济,没甚么投入产出比的观点,大舅子李广利又是一个干才,如果换一对君臣来办这个事儿,比方宣帝和赵充国,未需求费这么大劲儿、花这么多钱,不过,不管如何,不会有甚么太本色性的辨别。
“赦囚徒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第二次挞伐大宛,汉武帝的筹办事情就做得非常夸大了:
第一。从甘肃入疆。北疆的路。比南疆的路,要好走很多。
这些史实,左宗棠自是熟知的——当然,不包含那部电视剧。左季高从少年时起,就对“边事”,有莫大的兴趣,对西北的政治军事,浏览尤广、研讨尤深,乃至林则徐以为,“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左君谁属。”——林则徐说这句话的时候,左宗棠还不过是一个从未出过仕的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