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辅政王独裁[第2页/共3页]

将轩亲王的功劳重新到尾摆设了一遍以后,上谕宣敕,“轩亲王锡加‘辅政’名号,称‘辅政和硕轩亲王,亦称‘辅政王’,位居诸王之上;亲王仪卫,加豹尾枪二,仪刀二,其他仪卫、服御、仪注,一同和硕亲王。”

“前引大臣”轩亲王走在步队前头,身后跟着排成两列的御前大臣,指导着天子的软轿,慈禧皇太后的软轿背面,是并肩而行的“后扈大臣”科尔沁亲王和睿亲王,步队入皇极门,入宁寿门,“三宫”的软轿,一起抬进了皇极殿。

谕旨只说了“恭代缮折”、“蓝笔批本”两条,并未触及其他各种详细法度和细节,只能算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但不管如何,这道谕旨以及之前“轩亲王锡加‘辅政’名号”的谕旨公布以后,关卓凡便在宪制层面,正式的获得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独裁权。

礼毕,天子颁下第一道上谕,由协办大学士文祥宣读。

关卓凡也在皇极门外等待,不过,不是为了陪天子,他此时的身份,是“前引大臣”。

这是第一道上谕。

另有,“钦定蓝笔批本”,大要上是为了辨别于天子的“朱笔”,以示“君臣分际”,但究竟上,这是对“恭代缮折”的轨制、以及辅政王“恭代缮折”的权力的凸起和固化。

从寝宫到宁寿宫的这段路,慈安的“迎扈大臣”是伯王,慈禧的“迎扈大臣”是睿王,到了宁寿宫,天子和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三宫”銮驾合三为一,关卓凡这个“前引大臣”正式上岗,伯王、睿王两个“迎扈大臣”则转为“后扈大臣”。

有两点需求留意,一个是“御案已经撤掉”,这意味着此时现在的两宫皇太后,固然“垂帘”,但并不处断政务;一个是宝座上方吊挂的那方黄幔,亦即所谓的“帘”,格式上头,和之前的“帘”,略有差别――下缘摆布各截去一角,这意味着,本日之“垂帘”,分歧昔日之“垂帘”――究竟上,“撤帘大典”之前,在法理上,两宫皇太后就已经“撤帘”了。

这只高挂了好久的靴子,终究落地了,固然早在料想当中,殿内殿外,王公亲贵,文武百官,仍然深感震惊。

*

哦,现在该叫“辅政轩亲王”或“辅政王”了。

关卓凡领旨谢恩以后,文祥开端颁读第二道上谕――还是轩亲王的事儿。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