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唉!史阁部!孰人坏我半壁天下?[第2页/共5页]

“第七,储备石灰,调集石工,加固城墙。”

“这个……朝中反对福藩继位的声音很大啊!”

“啊,不,史阁部也是做了点儿事情的,他写了遗书――专门登上扬州城西门楼,摆开架式,吮毫搦管,一口气写下了四封遗书――”

“是!”这一回,赵景贤重重点头,“这个话,换一个来讲,或许不能完整令人信纳,不过,出自王爷之口,我是百分之百心悦诚服的。”

顿了顿,“那么,东林主张立谁呢?”

这是关卓凡“八十万生民”之说的由来。

“反观史可法,”关卓凡持续说道,“做了些甚么?――除了檄调援兵、毫无成果以外,甚么也没做!干耗着!耗到城破身故,耗到几十万扬州人跟他一起,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仿佛……也不止一天……”

赵景贤愣了好一会儿,说道:“史可法檄调各镇援兵,但是,无一至者……”

赵景贤转着动机,“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不考虑相互恩仇的话,立福藩,理所当然,谈不上甚么‘定策之功’;而潞藩立,则是以‘疏宗’得继大位,这个‘定策之功’,可就大了!”

赵景贤正色说道:“王爷,究竟如此,实非虚谀!”

微微一顿,“不过就是一个早晨的风景!――这就是史阁部的本事!”

顿了顿,“是以,福、桂、惠三藩当中,又以福藩的伦序最为合适――这个,‘兄终弟及’嘛!”

弘光帝即位之前的身份,是福王。

赵景贤不由暗自赞叹了:阎丽亨的“功课”,王爷是真正做足了!他祭奠阎祠,真不是心血来潮的事情!

“呃……也不贤。”

“这……”

“不错!”关卓凡说道,“本来,这张金銮宝座,弘光帝大能够理直气壮的坐上去,如何会弄到非‘四镇迎立’而不能得的境地呢?”

“福藩不贤。”

“竹兄,”关卓凡说道,“请你细心想一想,彼时――思宗就义以后,以伦序而论,福、桂、惠、潞四藩,到底哪个才最有资格秉承大宝?”

“这不是平空污人明净!”关卓凡说道,“实在,别说‘民’了,就是‘军’――竹兄,考诸于史,平心而论,你说,史可法到了扬州以后,到底做了哪些战守的筹办?”

关卓凡点了点头,“是啊!如果是桂、惠二藩秉承大宝的话,就变成了叔叔接侄儿的位子――那不是太别扭些了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