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排第一?谁排第二?”李东阳又问。
“子恒兄”顺着闫大人手指之处看去,点头道:“没错,是有一个墨点。这是污卷了,淘汰吧。”
明朝的科举,采取了糊名和誊写的轨制。阅卷官看到的试卷,既没有考生的姓名,也并非本来,而是由专人誊写的摹本。如许做的目标,就是为了制止有阅卷官与考生表里勾搭舞弊。
这些试卷,他们二人都需一一过目。
这里所谓的排名,派的并不是参试举子的姓名,而是他们所写考卷的档案编号。只要颠末主考官最后考核,会同世人肯定下最后的登科之人和榜单排名后,才气将对比试卷的档案编号,找出试卷本来,去掉糊名,才气得知所登科榜单落第子的实在姓名。
“第二名,姑苏徐经徐直夫。”唱名的官员终究把第二名的姓名读了出来。
主考官李东阳和程敏政二人,一人拿起一份试卷,浏览起了试卷上的文章。送到二位主考官面前的这些试卷,是按初拟的榜单排名堆放的。越是靠近上面的,初拟榜单排名就越靠前。是以,李东阳和程敏政最早拿起的,就是初拟榜单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试卷。
“第一名,姑苏唐寅唐伯虎!”一名官员高呼。
“李大人,您太谨慎了。此时统统阅卷已然完成,程某猜想一下上榜举子的姓名有何不成?”程敏政不觉得意。
第一名和第二名的试卷上的糊名纸封被去掉了。世人全都竖起了耳朵。
“就按草拟的排名吧。”程敏政道。
“唉,如此佳作,竟会成为污卷,可惜!可惜!”闫大人忍不住遗憾的感慨。
这项事情,必须有主考官牵头,会同副主考以及统统提调官协商决定。
“又是姑苏的,必定是祝允明祝希哲。”有一名官员小声猜想。
这类卷子即便是文章写得再出色,也无缘进入阅卷官的视野了。如果把阅卷场当作疆场,那么这一来试卷,还没上疆场就已然身故了。
本年插手会试的举子,有三千多人,再加上阅卷的流程繁多。是以,没稀有日工夫,底子完不成。
“子恒兄,你帮着长一下眼,看这里是否有一个墨点?”那位闫大人拿着那份试卷走到了“子恒兄”面前。
程敏政一脸浅笑。
“孝德兄,禁声啊,我们只卖力遴选错卷污卷,并不卖力评判文章好坏。以是,即便您看到了出色的文章,也本身偷着品读便可,我们不会妒忌你的。”另一名提调官一边打趣,一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