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毕自严分开的背影,崇祯俄然发问道:“曹大伴,你感觉毕先生方才说的那些有事理吗?“
“荒唐!”崇祯一听毕自严的建议,便嘲笑了起来:“不战而弃数百里之地,祖宗国土,岂可轻弃?再说,如果将宁远诸城尽数丢弃,那岂不是东虏铁骑直逼山海关下?”
“也好,那明日便召请周先生商讨一下吧。”崇祯点了点头。
“陛下放心,臣不秘失其家,君不秘失其国的事理臣还是晓得的!”周延儒笑道,但是暗自却有些不安,他开端认识到明天崇祯召见本身要谈的事情恐怕没那么简朴。遵循大明的政治轨制,首辅的权力大小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范围,大的像张居正,一手执掌国政十几年,实在际权力乃至超越了很多大明天子;小的下台两三个月就被夺职了。究其启事,明朝阁臣固然号称宰相,但实际上不过是天子的一个初级秘书,内阁大学士最后不过只要正五品,而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大学士与阁臣并不是上下级的干系。实在际权力和天子对其的信赖程度成反比,与天子亲身措置政事的志愿成反比。换句话说,假定当明天子懒得措置政事又对首辅信赖,那么首辅就是名副实在的宰相,假定天子勤奋的话,那么首辅的权力就要打上几折了。以当今圣上的勤政程度来看,周延儒很清楚本身这个首辅的成色恐怕打个半数还不敷。
“陛下,眼下西北民变方才安定,如果辽西再闹出些事情来,那结果可不堪假想,以微臣所见还是持之以静吧!“
“那毕先生你觉得该当如何行事?”
周延儒赶快站起家来,双手接过抄件,细心看了起来。他一边缓慢的浏览着奏折,一边谨慎的测度着崇祯的企图。与当时朝堂上的绝大部分官员一样,这位少年得志的首辅是一个聪明人,但正如厥后史猜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这位聪明人的脑筋更多的想的是如何才气更长时候的独揽大权,为本身的家数获得更大的好处,而非替天子、替朝廷、替国度多做一点事情。是以周延儒决定先探探崇祯的口风,然后再表白本身的态度,以免表错了态,惹怒了崇祯,失了爵禄。
听了毕自严这番话,崇祯的神采更加丢脸起来,这位老臣固然未曾亲身督兵批示作战,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后勤供应经历。是以他不成能疏忽对方的谏言。当时的后金政权在颠末端萨尔逊、开原、铁岭、广宁几次大范围的会战后,实际上已经完整节制辽东的精华地带辽沈地区,而明军只保住了辽西走廊以及辽南本地地区和本地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