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破空生也。空性常住应常有香。若常有香。何必烧木方闻香气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人缘非天然性 六意法处三。一发难以征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活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此中但问境之生处。分歧前文根境对破 二随计牒破
何故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底子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干汝入 从境从根从空亦如前释。虚空自味者。味犹尝也 三结成虚妄
何故故。若应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聚散。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干汝入 破境生。更约违顺二相。广其事理。例前聚散。次根生空生皆如文 三结成虚妄
阿难。比方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舌根不动喻真。吻喻无明。舐喻真与妄合。劳即念动。念动故境生。如甜苦淡。问甜苦由劳故生。可喻妄境。淡是舌根不动。合喻于真。为何喻境。答元来不动能够喻真。今以由动故显不动。既是形待。故成妄矣。以下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余如文 二约尘显无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目睹。眼熟色相 处以生门为义。六根六境是识生处。根已前破。今正破境。然亦以根相对而破。故双问色生眼熟等也 二随计牒破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聚散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二破生处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伐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此约耳听钟鼓二音。以破根境来往之相也。若知二俱虚妄。何往何来 二随计牒破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人缘非天然性 五身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是故当知。意入处妄。本非人缘非天然性 三破十二处。此则正破境也。文二。一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