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英勇决定搁置诸有为相。该当审详烦恼底子。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第一义。令止妄心伏还元觉。便是修止。此第二义。令审详烦恼察看对治。便是修观。先止后观。法应如是。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观门别离能知。故起信云。所言观义者。谓别离人缘生灭相故。圆觉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同变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窜改诸幻而开幻众等 二约义显非二。一正显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法华论说。日月岁年总名为劫。乃至成住坏空不离时分。今此经中说劫浊义。谓迷真起妄。天下未形。但有虚空及与妄见。空见一体遍法界迷。未成二别。故云不分。又空未派为四大。见未开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释云。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体即四大成质。觉即六根取。境既无此异。都成昏钝。故名为浊。一念初起无明之始。时之初分。故名为劫。非劫末时之劫浊也。二见浊
即彼灰尘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地水火风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服从地修证 初习名止。成绩曰定。初习后成。俱名为湛。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统统境地相。境地不生见闻不起。渐澄渐伏粗垢自遣。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净慧产生。身心客尘今后永灭。便能内发沉寂轻安。由沉寂故。十方天下诸如来心于中闪现如镜中像。此便利者名奢摩他。若能居统统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扑灭。住妄图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实在。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得无生性为因地心。由是渐修入证登极。成圆妙果。修之次第。如露台圆顿止观广明 二举喻贴释
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各种人缘。便利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超越统统世出人间。故云无上。佛诸功德大悲为首。故独称也。离垢末尼随便出世赈给无尽。佛亦如是。故云宝王。比方言辞约事约理。故云各种便利。沈谓久沦存亡。冥谓永覆无明。便利能开提奖能出。俱称指导 二叙已得失二。一正叙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如文 二如来广陈修证二。一总告许宣二。一经家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