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古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贤人能生之也。”
有贤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夫子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整天议其以是,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贤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发难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非论曲直,以期胜报酬意,是夫子之知也。
曰:“圣可积而致,但是皆不成积,何也?”
曰:如果则过矣。古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但是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情意之于善,若夫能够见之明不离目,能够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古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古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但是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推让矣,推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成学,不成事。礼义者,贤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成学,不成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古人之性,目能够见,耳能够听;夫能够见之明不离目,能够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成学明矣。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涂之人可觉得禹。”曷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