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觉得能变也。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当时,以是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以是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夫行也者,施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父老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沉迷。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有法者以法行,没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庆赏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风俗,相顺而后行。
水行者表深,令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令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利诱而陷祸害,此科罚之以是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鎗鎗。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则辞。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以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成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