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疟论篇第三十五[第2页/共3页]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帝曰:夫经言不足者泻之,不敷者补之。今热为不足,寒为不敷。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不足不敷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帝曰:善。攻之何如?早晏何如?

岐伯曰:民风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辟,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当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当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宣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成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此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阴阳高低交争,真假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忄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