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仲德的口气慎重了几分,“你在老夫人面前要收敛些。”
他们说的王家神童,恰是平国公王敬的小儿子王以安,和侯府四少爷、王氏之子傅庆年年事附近,同在“碧水书院”读书。两人小时候一起摸鱼抓鸟,现在在书院出入不离、同桌写字斗诗,加上又是亲戚,几年下来更加密切无间。那王以安小小年纪,深受书院山长爱好,做的几首诗文被山长评为上等之作,名声一下便传到书院以外,京里的贵族之家均有耳闻。他又是国公府的嫡幼孙,那些姻亲故旧无人不夸,便得了个“神童”之名。但是在王氏心底,儿子当然是本身的好,是以她并不常歌颂本身的侄子,只偶尔在外人面前应和两句。
现在,琉璃院统共两个暗里亲信、五个明面的大丫环、一个管事嬷嬷、六个小丫头和一个崔婆子。曼烟给小丫头都改了名字,小青小翠改成了快意和玉印,别的两个不熟谙的叫了宝伞和宝瓶,府里新进的俩赐了金鱼和宝幢之名。
王氏特长梳理着颈边青丝,“那小丫头将合欢苑的人都弄到琉璃院了。”
王氏不觉得然,“再聪明也比不过我的年哥儿。”
职员一肯定,大丫头闲时都忙着学认字;别的,曼烟叫管家送出去几根粗麻绳,给小丫头下了一条口令:每天过了晌午找个开阔地跳绳,跳得好的有赏。快意和玉印固然累了好几天,精力却更加奋发,之前她们连主子的衣衫边都摸不到,现在却能见到主子的面,还能听主子亲身训话,心内里巴不得呢。世人均安下心,要在琉璃院扎根了。只一个崔婆子,曼烟有些看不透,想到她会做药膳便也就留着了,归正琉璃院不差那一口饭。
一番香汗淋漓后,二夫人王氏猛地推开身上的人,能掐出水的粉嫩面庞羞红不已。她松开乱得不成形的倭坠髻,取掉搭在左边的步步生莲发簪,长长的水晶坠子在她耳畔一甩,流泻出一股别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