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场是人家的,本身将来开几个硐,必定瞒不过人家,以是苏昊也就实话实说了:“这片山场,煤脉浩繁,我估计前后要开三四十个硐吧。不过,这些硐不是同时开的,估计要花几年时候。”
“不知苏师爷筹算开几个煤硐?”祝熙反问道。
对于红壤的改革,在明朝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体例。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是此中的一项。除此以外,农夫们还要在田里施放鸡毛、牛骨等烧成的灰,当时的人不晓得如许做的目标是增加泥土中磷的含量,只晓得能够起到改进泥土的结果。
“有筹议就好,祝先生能不能给晚生一个底价呢?”苏昊问道。
“苏师爷此话当真?”祝熙诘问道。
苏昊呵呵一笑,心说你如果传闻过就怪了。农家在田里用牛骨灰拌草木灰来裹稻根,取的是牛骨灰中的磷质。后代的人明白这个事理以后,就直接利用磷矿粉来作为磷肥的来源了。苏昊在广丰乡打井的时候,曾经偶尔在山中发明了一处小小的磷矿,储量小,层次也低,底子达不到后代产业出产所需的要求,但放到当下,采一些出来磨成磷矿粉,卖给农产业磷肥用,还是非常无益可图的。
“好!”祝熙拍掌道,“若苏师爷果然能每年向敝府供应石灰50万斤,磷肥25万斤,那这租山场采煤之事,敝府可分文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