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 长公主[第1页/共3页]

“回故乡,有钱有粮见爹娘!”

这个计谋摆设很大,也不是短时候内就能完成,少则两三年,多则怕要五六年。周士相不急,固然宋襄公在信中提到了吴军先入北京的担忧,徐应元、桂永智、董常清他们也多次在他面前陈述不能让吴三桂捡便宜,南都很多官员也有这个担忧,担忧将来会两明相争,可周士相不担忧。眼下的局面是三方互争,又以下棋,掠取先机当然首要,可没有绝对的气力,再锋利的先机终会昙花一现。这气力就是地盘、人丁、赋税资本。

郭雄的这个建议很好,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安南远在千里以外,江北军却现在就要弥补,以是周士相只能先处理江北军的弥补题目,回过甚来再落实远征军内调的事。他打算将广东的两个二线镇调往安南停止轮战,同时动手摆设从南线攻入云南的计谋目标。

瞎子李更是翘首以盼,每天蹲在甘露寺的大门外等将来主母,周士相传闻后非常无法的苦笑一声,他本心对这位见都没见过的长公主并无好感,也对这桩婚姻很恶感,因为很较着,朱由榔也好,唐王也好,他们都是想通过下嫁公主联婚这类政治手腕皋牢周士相。在这桩婚姻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周士相,也不是那位长公主。(未完待续。)

周士相亲身写了这么几条鼓吹口号令军部下发江北军,由江北军构造鼓吹动员,奉告那些北地降兵们,只要好好的在承平军干,他们必定能打回故乡去!

他缺的只是时候,充足的时候让他停止内政的磨合,停止军事设备的改进和兵马的练习。

俘虏的两万多清军降兵明显是最好的弥补兵源,不过军中对于将大量降兵直接补入各主力镇有很大定见,以为这些清军多是北地人,对承平军及大明没有归属及虔诚感,故不能将他们直接补入江北军,而是应分批调入湖广、两广,乃至此中罪大恶极之辈直接送到安南,再从安南抽调一些精兵强将返国补入各镇,如许主力镇的战役力和凝集力不会因为大量降兵的补入而降落。

周士相在镇江养伤,某种程度上倒是化解了这个大题目,定武帝派大学士洪育鳌、司礼寺人潘应龙来镇江看望慰劳周士相。这是应有之礼,不想随洪、潘二人一起来的另有长公主朱淑仪。

天下财赋税之地就在周士相的掌控当中,两广、湖南、江西、江南人丁有千万之巨,只要善加运营,他日便是暴兵也能碾压吴三桂和满清。

在甘露寺的第三天,徐应元被周士相从南京召了过来,随后徐应元便带着周士相的亲笔相踏上了北上的门路。他此行是奥妙向清廷劝和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