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寂然一叹:“不过凌将军也算是个怪杰,他当权时曾会晤家父,于半夜时分起了一卦,说我会在十八岁那年落第,二十五岁外放参军,二十七岁回到学士阁,没有一句话说得不准,由不得我不信。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现在阔别朝堂,隐居在江南一隅,整日与书卷美酒为伴,说不定还能多活些年初。”

关于宋之问的为人,众说纷繁不一。有人说宋之问为人朴直不阿,一身傲骨正气。有些人则传说宋之问为了宦途攀爬,不吝奉迎示爱武则天,乃至折腰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倾倒夜壶,只是因为宋之问有口臭的隐疾,未曾获得武则天的宠幸。另有人说宋之问公开里是个无恶不作的伪君子,为了掠取外甥所做一首好诗的冠名权,不吝将亲外甥刘希夷杀死。各色真假难辨,难分真假。

杨桓听得心中暗笑,已经将事情的大抵颠末猜了个七七八八。

杨桓有两点不解。

武则天爱好宋之问诗中富丽辞藻,深远寄意,后又将宋之问召入崇文馆做了一名学士,短短几年内,将宋之问由九品擢升至五品,加上当时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参谋,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宋之问一向为世人称羡不已。

史载宋之问生于汾州,也就是当今山西汾阳一带。宋之问自幼聪敏好学,专攻诗文,素有盛名,又兼边幅堂堂,非常的人才,高宗期间进士落第,年纪轻简便入了宦途,可谓东风对劲。

杨桓的祖父是一所大学里的古文传授,杨桓小时候被送在祖父家过暑假,每当入夜非常,祖父便将杨桓抱在膝上,摇着葵扇替杨桓扇凉,为杨桓报告古往今来的人物逸闻。

宋之问真正获得高位,则是在武则天即位以后。传闻宋之问因为文采斐然,长于做诗歌功颂德,武则天非常爱好,将宋之问和闻名天下的大才子杨炯一同召入文学馆,后又授予洛州参军一职,是以宋之问又被同僚朋友称呼为宋参军。

杨桓自打穿越到唐朝,只见过两个名流,第一个是李白,尚且年幼,剩下一个便是面前活生生的宋之问。没想到宋之问不但才名卓著,还身负高超的武技,只是不知为何弃官不做,隐在财神堂名下的一座书阁内,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怪文士。

杨桓此时多么但愿宋之问能给本身署名纪念,只是见宋之问沉浸在对武则天的思念中,久久不能自拔,不好私行打搅,唯恐再被宋之问痛揍一顿,得不偿失。好不轻易比及宋之问的情感稳定了一点,杨桓才敢摸索问道:“鄙人闻听得先生一向在洛阳学士阁内主事,不知为何会呈现在这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