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暴风火箭炮[第2页/共3页]

同时考虑到装填的难度,徐杰以为单发炮弹的重量不要超越45kg为好,也就是说和一发155mm炮弹重量相称。如许做的目标就是能够用人力状况。你如果像德国人那样搞出炮弹重达100+kg的8寸级别火箭炮,那么光装弹就很成题目。而装弹迟缓的话天然会导致火箭炮的效力题目,毕竟火箭炮只是瞬时火力非常强大,但是要说到持续性压抑的话,还是洗洗睡吧。这个位面可没有先进的火箭炮主动装填设备,大量的火炮炮弹几近都要手动状况。

而这一方面聂志远做的很不错,他挑选的口径和弹重恰好和人力装填的上限相符合。并且24根发射管的重量也不算很重,普通的1.5吨卡车完整能够承担。但是不敷也是有的,那就是炮弹的长度还不敷,并且固然有膛线来弥补火箭炮精度题目,但是去掉尾翼还是不当的。而当年苏联在2战结束后处理题目的体例是在弹尾安装4个弧形的弹翼,在发射前仅仅的和炮弹贴合在一起,当发射后,敏捷翻开进步稳定性。同时把炮弹重心定的略微靠前一些,以增加稳性。从实际上说如许做并不难,但是考虑到可否让弹翼和炮弹以及发射筒完美的贴合在一起是一项技术活,以是徐杰并不肯定这项窜改甚么时候能搞出来,而别的一项就是如何把火箭炮炮弹做的更长一些,而苏联人的做法就是近似卷制炮管普通卷出一个火箭炮炮弹壳,而不是切削出来的。(这一点是作者在海陆空天惯性天下上看到的,如果有题目的话不要找我啊--!)

比如说德国的15bfw41、42型)能够把弹重34.15公斤的火箭弹打出6900米远,而口径达21cm的42型火箭炮则能够把112.6kg的火箭弹打出7850米。从射程上来看比喀秋莎的8.5千米短一些,但是精度却要超越后者。不过悲催的是这类兵器在德国人手中最开端更多的是当作烟雾弹或者特种弹药发射器而不是当作一种压抑性兵器,在喀秋莎火箭炮大行其道以后,德国仍然没有像苏联人那样集合利用这类兵器。而启事之一能够就是德国人以为火箭炮的精度太低。并且装填迟缓。但是德国人仍然有车载火箭炮。部分火箭炮还博得了陆地斯图卡的称呼。但是不管如何,这类兵器的数量以及阐扬的感化都没法和喀秋莎火箭炮比拟,固然在技术上和机能上德国货能够更好一些。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