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上,即便是8000万每台的代价,也是远远超出实在本钱的,在赔偿了前期的淹没本钱以后,几家公司即便以4000万每台的代价出货,也仍然无益可图。中方能够接管8000万的代价,一样也能够接管1亿4000万的代价,因为天下上只要他们三家企业能够供货,代价卖得再高你又有甚么体例?
麦克斯温踌躇着说:“万一他们真的转向俄罗斯去采购呢?”
施莱尔说:“我感觉,我们还是该当对峙本来的报价,不能服从于中国人的威胁。我们畴昔的经验就是相互压价,让中国人坐收渔利。天下上能够出产这类产品的就是我们三家,只要我们三家构成一个代价联盟,中国人就无计可施了。”
自家人晓得自家事,中国急于向双罗等公司采购设备,而这几家公司又何尝不是急于要发卖设备。任何产品都有技术周期,双罗等几家公司现有的长程天然气紧缩机技术,已经到了靠近淘汰的时候,他们火急需求一笔资金来启动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以便使这项技术能够与现当代界的技术潮流保持分歧。羊毛出在羊身上,要研发下一代技术,资金只能来自于上一代技术。如果他们不能获得新的订单,那么就不得不从其他产品的发卖中提取资金来停止这项产品的研发,而这也意味着上一代产品研发时的投入没法收回,这是倒霉于公司保持耐久合作力的。
为了制止相互竞价导致利润摊薄,三家公司不约而同地挑选了串谋。他们相互商定,遵循一样的代价标准和中国报价,终究不管哪家中标,都要把此中的一部分停业分包给别的两家代工。同时,三家公司还决定建立一个结合研发机构,共同开辟下一代天然气紧缩机技术,终究的服从由三家分享,以便使这三家公司能够保持市场上的绝对技术上风。
“这一点我们早就晓得了。”东道主双罗公司的发卖总监麦克斯温说,“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我们三家该当是保持了不异的口径,那就是代价绝对要在每台1亿4000万美圆以上,不接管更低的报价。他们畴昔在口头上也不止一次地停止过威胁,但直接把这类威胁写在纸面上,还是第一次。我感遭到,这一次他们的威胁仿佛比以往更加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