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素道:“陛下,徐圆朗这是寻死之道,此人不成以放过。”
中书省那边,当值的虞世南,张玄素二人一并前来。
“蒋善合奏请徐圆朗,徐义愁父子不死,让二报酬民便可。”李重九看了奏折,不由皱眉道,“朕当初下旨但是要徐家父子二大家头,他竟然违背朕的意义。”
李重九道:“丰年尚且如此,灾年看李渊如何熬得畴昔。朕就算不攻打长安,堵住洛阳,数年以内也能够逼得李渊粮尽。当然除非李渊迁都,不过如此他也落空了关陇门阀的支撑了,死得更快,那么李唐现在可有应对之法?”
虞世南道:“但是此事事关国体,鼓吹出去。”
李重九听了问道:“不是说三门峡难以行船吗?”
裴耀卿的体例,就是逐级转运,由专门之人卖力陆运,漕运,这才稍稍减缓。
“李唐朝野高低,商讨的第二个别例,就是在河东一带屯田,引黄河之水灌溉,如果胜利可开良田数千顷,可收得几十万石以上。”
从两汉以来关中人丁,一向在天下之重,从汉,魏,隋一向都是迁高訾富人,豪杰充分关中。但关中人丁浩繁,但田土从秦汉以来,因遭到耐久的严峻干旱以及水涝,八百里秦川粮产却不见如何增加。
“李渊倒是个有远见的人,”李重九当下问道,“那李唐朝廷高低可商讨了甚么应对之策?朕就不信他们会坐以待毙。”
李重九道:“水路不畅,看来只要陆路一途了。”
虞世南将徐世绩,王薄,蒋善合定计的事情颠末说了一遍。李重九这才了然道:“本来另有这番波折,如果不是如此,也不能这么快拿下兖州,蒋善合为此承诺徐圆朗父子不死,虽是自作主张,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张玄素,虞世南听李重九如此调侃,都暴露笑意。
“也是不错。”
究竟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论天下各州论富庶杨一蜀二,相对于长安而言川蜀近,而江淮远,如果能从川蜀运粮相称中,处理缺粮之事,当然是最好的。
李重九闻言皱眉道:“河东屯田,这可行吗?”
虞世南道:“李渊虽在河东囤粮,比从褒斜道运粮轻易,但河东之粮一要供关中,还要供应灵州,河西兵马之用,那里会不足力。”
虞世南道:“陛下,事出有因,当初蒋善合入城诈降……”
张玄素道:“是蒋善合答允的,陛下却没有给他这大权,收回来就是,到时候给蒋善合一些赔偿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