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李亨求见,李隆基不快地皱起了眉,不过在踌躇了一下后他还是令人将李亨带了出去。
兵变起来后,杨国忠的职位很受打击,很多大臣公开要求天子惩罚杨国忠,以绝叛军起兵的借口,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还对杨国忠越加信赖,灵宝兵败也没对其惩罚。更让人可爱的是,其子杨晞率军抢救潼关,竟然立下了让任何小我都惊诧的功绩。如此一来,杨国忠的声望不但没有任何折损,还因为杨晞超卓的表示获得了稳固和晋升。杨晞更是出任兵马副元帅之职,执掌潼关十万兵马。
李隆基也晓得,现在沉沦在音乐与跳舞中并不太合适,大臣们会进谏的,毕竟现在情势还没完整逆变,兵变还在持续。但他措置完朝事,再去听曲赏舞,小寐歇息一下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本日进宫,他还是要向父皇发起一点,这也是他考虑了好些天赋决定的事。
潼关守住了,长安转危为安,在接到叛军退守陕郡的动静后,李隆基本来担着的心就根基放下,再加上各地传来的动静都是挺好的,官军与叛军作战根基都获得了胜利,安禄山退回洛阳后,再次筹算退守范阳。得知这些动静的李隆基一点也不担忧兵变不能停歇,他根基规复了昔日的糊口习性,每天近半的精力都用在疗养、赏听乐舞上。
送到他这里来的奏本大多都是颠末政事堂诸宰相商讨,一些另有宰相们的批阅定见的首要奏本,不是很首要的那些奏本都由宰相们代为批阅措置了。
听李亨说的挺有豪情,李隆基那点猜忌也就没有了,笑了笑后道:“太子的一片孝心,朕晓得了,你也不要担忧,朕固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能勉为其力措置朝事的,现在政事堂诸宰相都勤恳于事,能替朕分忧,朕一点都不担忧朝事没人措置,太子就不要太担忧了。”
长安,兴庆宫,勤政楼。
这些送到他这里来,事关比较严峻的奏本上批阅的定见大多让李隆基对劲,这让他越加的感受不错,在批阅奏本时候,还偶尔与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调侃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