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天大事都好说[第2页/共5页]

这类话王五耳朵都听的腻了,却知这是政治的必须品。

郑经的使者先到的长沙,指责耿继茂自建旗以后颁布指令“俱称敕旨”,用皇家公用黄绫,从不遵大明正统,乃狼子野心。

本来一向觉得吴三桂担忧儿孙安危加上海军不济才在江边止步不前,现在看来东南耿、郑两家的内哄也起到了不成忽视的感化。

但武昌传来的一个不测环境让王五倒是精力一振,从燕京解缆回藩的尚之信和满洲正黄旗副都统特巴图鲁,席布等经河南信阳到达黄州,意欲今后渡江南下经江西境内前去广东。

“代表大元帅出使台湾的是原藩下左营听用官施德恩,此人还是我歙县老乡”

倘若吴三桂以抗清“大盟主”身份自居强行对郑家发号施令,那郑家必定不成能听其批示,合盟共讨满虏一事多数便没有下文。

郑经在信中愤恚说道,他虽处外洋孤岛,但不剃发,尊王朔,老存继主,可谓忠孝凛然。本愿与耿大将军屈体结合,齐驱并驾,不料大将军妄自负大,把我郑氏视为附庸,僭窃尊号,由此足可见其人之心!

意义你郑经算甚么东西,最多就是我耿家一臣属。

可惜究竟确如方英所说,耿家和郑家这会已经相互指着鼻子隔空开撕了。

毕竟吴军在耿、郑那边并没有内应。

调剂战略是个“和稀泥”的体例。

替父亲尚可喜主持军务的尚之孝带兵攻打于潮州起兵的刘进忠,部属总兵官王国栋在潮州城下同刘进忠部、耿军刘炎部苦战,三战三捷,毁灭二刘所部六千余人。

从这点来看,郑经此人固然目光短浅,于大义这一块还是值得表扬的。

方英没法答复,他固然晓得的比其别人多一些,但更深层的东西晓得的也有限,何况这类事恐怕他伯父方光琛也一定晓得。

边上的高大捷看着是个粗人,实际心细的很,当下提出一个观点。

王五心道这就是吴三桂的聪明之处。

福州的耿继茂得知儿子与郑家闹翻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方面唆使留守诸将保持与郑军的缓冲间隔,不得产生抵触;另一方面派原藩下长史陈仪去吴三桂那边解释与郑家的冲突。

高大捷在边上听了方英所说忍不住赞了一声。

另一方面同时承诺耿、郑两家要求。

耿家但愿吴军能够出兵江西同耿军东西夹攻以毁灭江西境内清军,从而让耿军有充沛力量安定江浙。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