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仇赫一向很清楚他在宋国的职位。
在说这番话时,宋王偃的脸上透暴露浓浓的痛心与可惜之色。
“去大殿!”
此时的楚国,临时不提楚国因为「楚怀王死于秦国」一事与秦国结下了难明的国仇,使得很多楚人提及秦国便恨地咬牙切齿,是以宋国很难将秦国、楚国摆在同一个阵营中,即便能够,此时的楚国也有力帮忙宋国对抗齐国。
他口中的仇相,即赵主父此前派来的遣臣仇赫。
在旁的惠盎见仇赫如此冲动,便提示道:“当务之急,是想出一个对策。”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宋王偃,见后者微微点头表示,便对仇赫说道:“以我之见,赵国的剧变已然成为定局,且赵王与赵公子赵章皆已身亡,我宋国已无态度再参与赵国,只能尽量与赵国保持当前的干系……是以我建议大王调派使者前去赵国,恭贺赵国的新君安定兵变,趁便看看,这件事是否还存在转机。”
以是说,效仿晋宋之盟而缔结的赵宋之盟,这对赵国与宋都城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安定盟约,称得上是现当代上最安稳、最可靠的盟约。
但费事的是,魏国与齐国的干系,一向都是藕断丝连、眉来眼去,当年张仪还活着时,魏国不得已只能屈就于秦国,但张仪早就过世,魏国再次与齐国缔结了盟约——固然这份盟约实在也并非有多么安稳,但起码是一份盟约,宋国想要压服魏国结合对抗齐国,说实话不是那么轻易。
旋即,宋王偃便转头扣问蒙仲道:“蒙仲,究竟如何回事?据寡人所知,赵章与田不禋应当是占有上风才对,如何会事败?”
那名男人很好客,毫不介怀蒙仲的鲁莽,立即将蒙仲请退席中。
听了惠盎的话,仇赫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昂首扣问惠盎道:“惠大夫的意义是,但愿鄙人前去赵国,去探探赵国的口风?”
蒙仲并不恶感宋王偃此时的气愤,但也并不害怕,闻言神采孤单的说道:“鄙人劝说过,何如赵主父珍惜名声,不肯落下「夺子之位」的恶名,不肯服从鄙人的劝说……”
说白了,这是他没法回绝的。
可没想到一场政变,赵主父与公子章竟双双身亡。
至于地处中原东北的燕国为何不在宋王偃与惠盎的考虑以内,启事很简朴,因为燕国太弱了,别说齐国,就算宋都城有才气使其臣服,如许强大的国度底子帮不上宋国。
见此,蒙仲赶紧说道:“鄙人蒙仲,蒙邑人士,不知贤兄如何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