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八五章 河西棉田[第3页/共4页]

当真将山头推平了种棉花不成?

但是到了南北朝期间,河西却因其阔别中原、避开烽火,“五凉”期间,局势相对稳定,秦汉之时挞伐之地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中原出亡人士的避风港。

李君羡嘴角抽了抽,道:“天然是有的,不过言语之间并未对陛下有任何不满,而是对河间郡王、英国公、越国公几人极其愤激,喝酒之时动辄破口痛骂,指责这几位将其放逐至河西之地,还说陛下身边有奸佞,他当提刀率军回京护驾。”

而在李承乾看来,最大的反对者莫非不该该是一心想着回归长安、最是不耐烦种地的程咬金吗?

凉州天然是不缺水的,大河奔腾、灌溉郊野,河西的地盘大多深厚肥饶、水源充沛,但凉州少雨,极北之地吹来的风寒冬腊月凛冽酷寒、滴水成冰,隆冬之时则极其枯燥、炽烈难耐。

一叶小舟自马城河上游晃闲逛悠而来,行至近处,舟上的白帆降下,小舟缓缓泊岸,一名白发童颜、身着葛袍的老者技艺健旺的弃舟登岸,背动手来到程咬金面前,低头看了看沟渠当中滚滚河水,对劲的点点头:“此等水闸之设想,较之以往刨开河堤的体例安然多了,就是过分费钱。”

“以往之棉花被河西之人称为‘白叠子’,因不擅于脱籽,向来不被正视,只大富之家不吝人力才气纺织成棉布,沦为权贵才气享用之贵物,乃至成为贡品。现在有了脱籽机,纺织机,不但可将棉花纺成线、织成布,更能制成棉衣,御寒结果极佳。以吾等之家资,种万亩之棉田,解天下万民之苦寒,何乐而不为之?”

现在独一能解他困局者唯有太宗天子麾下的贞观勋臣,而日渐残落的贞观勋臣当中,最堪大用、且最值得信赖的,唯有程咬金。

只需将这两人摁在河西种上几年地,估计也就废了,再不能对房俊构成威胁……

程咬金不耐烦:“谁爱听此等空洞之词?您就实话实说,到底为何跑到河西来种棉花?”

现在,跟着贞观书院那边很多学子跑到河西来实际,传闻是甚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这才从学子口中得知形成如此天然环境的祸首祸首,竟然便是那耸峙天涯、高大刻薄的祁连山。

程咬金不解:“时文兄您不在江南水乡保养天年,跑到河西来何为?固然兰陵萧氏在河西买了很多天子都已开垦出来,可随便打发一个后辈前来就行了,何必您老亲身前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