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国度,宁寿之决然决然,杨禹倒是本着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至于能不能坑到崔浩,嘿,管他呢,先把坑挖了再说,坑不到就当给花花草草松松土呗。
和宁寿之商讨一番以后,由宁寿之去拖住驿馆官吏,杨禹带着张勃几小我,抬着两个箱子“悄悄”的出门。
反而是杨禹本身,没把这些当回事,他好不轻易才把外头那群嗡嗡叫的苍蝇给赶走,机遇可贵,得抓紧时候再去“拜访”一下崔浩才行。
崔浩正闭目思考着此事,门外忽有管家来报:“大郎,晋使杨禹在门外求见。”
这一起过来,杨禹打完押伴使又搞文斗,宁寿之不免被弄得神经有些严峻,恐怕他又弄出甚么幺蛾子来。
这也难怪,杨禹身为晋国使节,如果两国没有抵触还好,现在两国剑拔弩张,大战随时产生,再暗里见面一旦传将出去,崔浩不免费事上身。
只要宁寿之显得忧心忡忡,杨禹的诗固然不错,但现在毕竟是以一人战一国。
当时中原世族纷繁逃命,一部分逃往江南;一部分逃往了河西走廊,因为当时节制河西走廊的是汉人张轨,局面比较安宁,当时在长安就传播着如许一首歌谣:秦中川,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唉……”宁寿之晓得现在指责杨禹也来不及了,不由长叹一声。
“你如何帮南朝人说话呢?你是想承认本身是索虏不成?”
现在很明显,有人看上了河西这片儒家膏壤,正在大量印刷河西大儒的典藏着作,倾售于天下。
“事是这么回事,可这……”
宁寿之一看杨禹又是一副要搞事的模样,有些担忧地问道:“别的体例?杨使君欲待如何?这事我也想过,我们现在去拜访崔浩,恐怕也没甚么结果。”
晋使与一众权贵后辈在城南驿馆斗诗的事,很快便传遍了平城的大街冷巷,很多人特地跑到驿馆来看大门边贴出的那首诗,有的还将诗誊写下来带走。
宁寿之苦笑道:“杨参军你就别拿我开打趣了,您弄这么一出,现在已成南人与北人之争,宁某何德何能......”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虽使纸张获得大量提高,但一向并没有书籍一说,大师写文章时,还是风俗像竹简那样,以轴卷的情势誊写保存。
这天崔浩方才散朝回府,其妻郭氏带着两个侍女迎上来,为崔浩解下梁冠,换上常服。
之前没有印刷术和线装书,高门世族很轻易把持知识,像他们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之以是能累世不坠,人才辈出,启事之一便是家中有大量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