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坑人坑到底的原则,杨禹把宁寿之叫来讲道:“宁参军,魏主将我们晾在这,还每天有这么多二世祖来肇事,现在好了,我们得抓住这可贵的安逸,持续干点事才行。”
嘿嘿,杨禹要的就是这类做贼心虚的结果。
杨禹几次衡量以后,决定给崔浩来个欣喜。
“坑崔浩?前次杨使君去不是吃了闭门羹吗,还去?”
这一起过来,杨禹打完押伴使又搞文斗,宁寿之不免被弄得神经有些严峻,恐怕他又弄出甚么幺蛾子来。
杨禹从速解释道:“当然要去,并且这回我们换别的体例去。”
想到这些,崔浩眉头皱得更深,郭氏奇特地问道:“夫君,你不是经常感慨,河西以边疆之地,在永嘉之乱后保存了儒家根脉吗?为何本日似有不喜?”
对于线装书,崔浩已不是第一次打仗了,这些书传闻是印刷出来的,几年前俄然从关中传过来,流行一时。
现在很明显,有人看上了河西这片儒家膏壤,正在大量印刷河西大儒的典藏着作,倾售于天下。
见宁寿之如此反应,杨禹呵呵笑道:“宁参军,放松,放松,咱此次不坑本身了,还坑崔浩去。”
“就是,就是,这事成心机,等着瞧吧。”
宁寿之一看杨禹又是一副要搞事的模样,有些担忧地问道:“别的体例?杨使君欲待如何?这事我也想过,我们现在去拜访崔浩,恐怕也没甚么结果。”
之前没有印刷术和线装书,高门世族很轻易把持知识,像他们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之以是能累世不坠,人才辈出,启事之一便是家中有大量藏书。
可你一个晋使,带着这么多人,还抬着两个大箱子,又不会隐身术,别人会看不见?
晋国使者在上党状告魏国押伴使的事,本已在平城传播甚广,现在又传出文斗之事,这想不上平城头条都难啊。
提起这个,宁寿之不得不临时抛开文斗之事,警戒地问道:“杨使君有何筹算?”
至于崔浩会有甚么费事,管他呢,归正崔浩你的费事必然比我大。
杨禹已拜访过一次崔浩,对方避而不见,固然杨禹是悄悄去的。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杨使君说说你的详细打算吧。”
反而是杨禹本身,没把这些当回事,他好不轻易才把外头那群嗡嗡叫的苍蝇给赶走,机遇可贵,得抓紧时候再去“拜访”一下崔浩才行。
北魏有很多汉人间家大族,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人才辈出,万一统统人都搅出去,杨禹一小我能对付得了吗?杨禹这首诗好是好,但远没到冠绝天下的境地,这文斗如果输了,莫非真要承认晋人是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