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时也,命也[第2页/共6页]

傅亮对杨禹的评价,刘裕感受很得当,不错,杨禹这小我的所作所为,给他的感受就是有些胆小妄为,这类人最不易把握,让他有些不放心。

“秦灭六国,苻坚荡平北方,皆以关中为根底,如此重地,岂可拱手让给别人?而我朝一旦拿下关中,一来轻易获得紧缺的战马,二来略加运营,便能够此为基地,从侧翼夹攻北魏,如此一来,岂不强于眼下仰攻而上?有鉴于此,太尉,部属觉得一举扫平关中方为上策。”

刘裕向杨禹摆了摆手,实在杨禹说的他不是没想过,北魏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这也是明摆着的究竟。

“再加上一向担忧被鲜卑兼并的冯跋,也必然会来插上一脚,正所谓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我军只要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鲜卑必然经不起这四周楚歌的耗损。”

“太尉此时若挥师北上,冯跋必然出兵呼应,至于柔然,本就年年南下攻魏,更不成能放过这等良机。”

谢晦脸上带着几分不屑,说道:“你倒另有几分自知之明,你出使之前,说能通过崔浩游说拓跋嗣,成果到了平城却毫无作为,若非太尉命众将士登岸大败索虏雄师,凭你这三寸之舌,谈何和约?”

“是以,拓跋鲜卑才是我朝存亡大敌,前番大尉大败拔拔嵩十万雄师,我军士气正旺,而北虏举国胆怯,不敢再战。”

杨禹作揖道:“此次能与拓跋鲜卑达成和约,全赖太尉虎威,以及众将士用命,我等实不敢居功。”

右长史郑鲜之出言道:“杨参军,你之所言,实乃逐鹿者不见山也,你只看到眼下鲜卑对中原的威胁,却不知此时关中苟延残喘的姚泓一旦被别人取而代之,以关中居于上流,且有四塞之险,用不了多久,又是一个强秦。”

谈到刘义真出城驱逐杨禹之事时,傅亮见刘裕眉头不展,便劝说道:“刘公,杨禹传出的几首诗很有铿锵之气,刚健豪放,自成一派,与那些以清谈为乐,沉迷山川的文人迥然分歧,二公子对这些诗如此推许,倒也不见得是好事。”

“下官猜想,哪怕太尉不肯尽力攻魏,只要将魏军主力管束住,刘勃勃、柔然、冯跋就必然会向鲜卑扑上,如群狼嘶咬,毕竟对他们而言,就算非论祖辈之仇,若让拓跋鲜卑持续坐大,他们迟早会被一一灭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