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恐怕蔡京会错意,并且方才确切被台上的那位异域风情女子挑逗得火燎火燎的,为了节俭时候,乃至将怀中的那单行本《西纪行》都掏了出来,完整将事情摆在了台面上。
沙门岛到底在甚么处所呢?《水浒传》和《宋史》都提到它在山东登州府。《读史方舆记要》也有记录,说它在登州“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得更明白,“沙门岛,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
熙宁期间,寨主李庆更是丧失人道,没有充足的食品豢养这些犯人,干脆将超额人犯扔进大海,两年内虐杀罪囚700余。由此看来被刺配到沙门岛的流犯的运气极其悲惨,生杀予夺由沙门寨主一手遮天,犯人昼禁夜囚,与死为邻。人身安然没有保障,朝不保夕。
宋朝遵循犯人法行的严峻程度,别离有多种放逐体例,放逐地主如果各州府驻军建立的牢城,如“水浒”中频频提到的沧州牢城。
犯人灭亡率高的别的一个启事是沙门岛的监押前提太差。大量犯人挤在局促破陋的监房中,并且底子谈不上医药前提,一旦产生感抱病,就会敏捷伸展变成瘟疫,形成大量犯人病死,有的病囚还没咽气,就被扔进海里活活淹死。
据宋史记录,“犯极刑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初,妇人有罪至流,亦执针配役。至是,诏夺职之。始令杂犯至死贷命者,勿流沙门岛,止隶诸州牢城”。一二年后,沙门岛同时也作为重罪官员的发配地。因为放逐沙门岛的都是极刑赦免者,而“在路走透”的事,也时有产生,因此朝廷不止一次规定:“递配强窃贼,须选有去处衙校”。
沙门岛的办理当局一向是军方的长官,以是沙门岛也称沙门寨,长官称监押,也称寨主。岛上流犯定额,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审刑院将此岛额定刺配人数由200人,增加到300人还远远满足不了各地的需求。朝廷只供应300人额定口粮,但因为刺配沙门岛是是朝廷的定制,刺配最多时犯人达1400人摆布,口粮供应不上送过来的犯人大量增加,狱卒人数也必须与之婚配,因而岛上人满为患,岛户们有限的粮食产出底子没法不敷分,遭殃的当然是犯人,因而成批饿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