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岛到底在甚么处所呢?《水浒传》和《宋史》都提到它在山东登州府。《读史方舆记要》也有记录,说它在登州“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得更明白,“沙门岛,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
这近乎口头的圣旨,完整把公相后半截的话堵死了,只不过他还想对峙一下:“作为父母官,吴檗罪不成恕,必须得严惩。”
踏着凌波微步的君臣二人,很快联袂到了相府的一处僻静之地,俏婢上了两碗香茗后,张迪和伴同保护的大内妙手在门口守着,闲杂人等不得出入,赵佶和公相蔡京就着酒意开端聊起某些闲事起来。
“放逐沙门岛。”赵佶几近是脱口而出。
比如苏东坡就曾经被放逐到黄州(徐州),在本地留下了黄楼,先人曾把他在这期间所作的诗文编成了一本《黄楼集》,最远的是海南岛,只不过豁达的他说:“其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被判放逐沙门岛的那一刻,能够说几近即是被判了极刑,那边的确是宋朝人间的修罗天国。《宋会要辑稿》记录:宋嘉佑三年,京东路转运使王举元向仁宗天子陈述说,发配到沙门岛的犯人,“如计每年配到三百人,十年约有三千人,内除一分灭亡,合有二千人见管,今只及一百八十,足见其弊。”
沙门岛的办理当局一向是军方的长官,以是沙门岛也称沙门寨,长官称监押,也称寨主。岛上流犯定额,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审刑院将此岛额定刺配人数由200人,增加到300人还远远满足不了各地的需求。朝廷只供应300人额定口粮,但因为刺配沙门岛是是朝廷的定制,刺配最多时犯人达1400人摆布,口粮供应不上送过来的犯人大量增加,狱卒人数也必须与之婚配,因而岛上人满为患,岛户们有限的粮食产出底子没法不敷分,遭殃的当然是犯人,因而成批饿毙。
“这吴承恩莫非也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或者背后另有其人?”
“爱卿,西边的事好好的和朕聊聊。”
当时的岛内居住的黎族,与本地的移民相处并反面谐。本地人不能读誊写字,但端方诚恳。他们懒于耕作,以打猎为生。像在四川或福建的一部分处所一样,他们也是妇女操纵,男人在家照顾孩子。百姓的妇人在丛林中砍柴,背到市镇去卖。统统的金属器具如斧子、刀、五谷、布、盐、咸菜,都自本地输入。他们用乌龟壳和沉水香来互换,沉水香是中国利用甚广的驰名熏香。乃至米也自本地输入,因为本地人只吃芋头喝白水当作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