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临高,除了少数奥妙,哪个元老不是恨不得把统统知识都给部下的归化民灌下去,恐怕他们学不会。凡是碰到喜好问为甚么的归化民,技术元老都是欢天喜地得如同中了大奖,捧在手内心当个宝。两相对比,陈五仁不堪唏嘘,差异为甚么就这么大呢?
钟吉道:“香山少有耕作家,鱼市少,老先生当雇人运回。卖于近处的,则鱼花大,卖于远处的,则鱼花小。陆行者挑以两箩,婉转其肩,力使箩或上或下,荡漾其水作波澜,使鱼如在水池中,又行二三里,沉箩于河,以换新水,则鱼得其性。若水行者,则以鱼花舟载鱼,舟旁两水车日夜转水,使新水入舟,而宿水不留,然后鱼花不病。九江至香山川运便当,老先生既是大户人家,当以水运为佳。如果向我预订,我可代先生寻一鱼花舟送至贵乡。”
“为何土鲮之数相差如此差异?”发问的是六合会广州地区的推行经理林成文,他印象中临高可不是这么养的。
关有德道:“老先生公然是心机精密之人,疍户捞上来的鱼花不纯,此中各色鱼种皆有,切不成随便混养,不然一塘以内恐无遗类。装家之功在于将疍户捞的鱼花分类撇开,只留鲩、鲢、鳙、鲮,称为四大师鱼。”
钟吉道:“兄台有所不知,常言道;‘鲮鱼不成养’,鲮鱼喜热,难以越冬,到秋夏季则十不存一,不越冬则不肥,不肥则价贱。”
在鱼花市闲逛好久,此时太阳已经升到顶,气温渐高,关有德是个药罐子,感受有些体力不支,便向考查小组告别:“莫老爷,我身子有些乏了,头昏脑胀的,就不陪诸位了,还瞥包涵。”
“无妨,买卖不成仁义在。”
跟在一起的钟吉听着这等弱智题目,笑道:“凡池一亩,畜鲩三十,鲢百二十,鳙五十,土鲮千余尾。”
“哦?鱼花现在是何代价?”
关有德见他不订鱼花,又这么一问,心中有些不悦,脸上固然没有透暴露来,但答复的语气有些直白:“老先生的题目未免太多了,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撇‘花’乃我装家用饭的技术,向来都是家传之法,从不过传。”
“倘若我族养鱼,一亩之塘当畜鱼多少?”陈五仁问。
“鲩费草多少?”林成文问。
陈五仁在临高待久了,养成了不懂就问为甚么的风俗,关有德这么一说,他才认识到不当。当代凡是有点技术含量的技术,根基上都是家属传承或者师门传承,并且传男不传女,恐怕女儿出嫁将技术带到夫家去了。学徒则要跟徒弟当牛做马,充当多少年的免费劳动力,才气从徒弟那边学到技术,当徒弟的常常还要留一手,不然如何会有“教会门徒饿死徒弟”的鄙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