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前凉文王张骏:从浪子到明君的兑变[第4页/共4页]

3. 被重新解释的标记

2. 奢糜暮年:阿房宫2.0?

正如河西壁画中常见的神兽"驳"——马身狮首,能御兵灾——张骏恰是这般文明杂交的产品。他不敷完美,但让河西走廊在百年乱世中保持繁华;不算豪杰,却为隋唐乱世留下贵重的轨制遗产。当我们嘲笑他"戏精"时,或许该想想:在季世舞台上,谁又不是戴着枷锁跳舞?

他对佛教的搀扶更显政治聪明。当后赵石勒石虎大肆鼓吹佛教时,张骏也插手此列,帮助天竺僧侣昙无谶翻译《涅盘经》。在凉州城内,你可见奇景:儒生捧着竹简走向太学,和尚敲着木鱼穿过集市,袄教祭司在火坛前起舞——这类文明包涵性,比纽约地铁早了一千六百年。

站在姑臧城遗址了望祁连雪山,仿佛能瞥见张骏的冲突人生:他戴着东晋官帽,披着胡裘大氅,左手持《论语》,右手握弯刀,在汉家礼节与胡风风俗间跳着伤害的探戈。那些"首鼠两端"的操纵,实则是乱世求生的聪明;所谓"奢糜无度",或许只是压力下的宣泄出口。

霜蹄踏碎,玉关冷甲,烽燧黯羌戎。

张骏的"忠晋"演出可谓当代行动艺术。每逢晋元帝忌辰,他必素服吃素,率百官面东而拜。但据酒泉出土的《张氏密札》记录,其暗里对亲信说:"司马氏已如风中残烛,吾辈当效齐桓晋文之事。"这类"尊王攘夷"的合用主义,与日本战国大名对待天皇的态度如出一辙。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