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杀鞑靼人,说不定能有点看头。”
两个中原冒险者围在火堆旁,一边烤着几只白面蒸饼,一边谈天。
看起来保养的不错,但用望远镜细心看畴昔,就会发明款式非常混乱。
一道玄色细线呈现在远方地平线上,那是约莫6000鞑靼马队。
当然,稠浊款式的鳞甲和西方常见的锁子甲是支流,明显,在乌尔拉,缉获西方人的铁甲比本身出产要轻易的多。
“咻~~~”
约莫半刻钟后,天气垂垂大亮,坐在车阵里,都能听到远方隆隆逼近的马蹄声。
又过了一刻钟,他们在华军视野中越来越清楚。
遵循投降的叶尔登等人的说法,在鞑靼人的夜袭中,这类红羽哨箭代表“偷袭胜利,全面进犯”的意义。
此中一个疏忽背后被虎羌兵拖进车阵,正绝望挣扎的鞑靼兵士,取出一个满满铛铛的酒葫芦,递给火伴。
那名红衣兵提起死者扔在一边的步弓,斜指蓝天,用力拉个满月。
不说红衣兵刺刀术向来不是弱者,就车阵内那100多名盔重甲的虎羌兵,白刃战干翻10倍以上的人类兵士毫无题目。
“烤好了,吃吧。”
车阵边沿,上百虎羌兵和左恒柏的保镳老兵反向摸出去,轻松搏斗那些只带着短刀,试图偷袭的鞑靼薛怯。
这类皮札甲防护力不次与质量稍差的铁甲,但本钱代价高贵,数量比较希少。
6000马队,这也是鞑靼叛军勇于打击中原车阵的依仗地点。
血腥气开端在氛围中伸展,约莫300个卖力偷袭的鞑靼被200华军打得步步后退,全部武装的虎羌兵在这类冷兵器步战中所向无敌,老虎们挥动着斩马刀,卡瓜切菜普通把鞑靼兵和他们薄弱的兵器一刀两断。
响箭带着令人牙酸的声音飞上半空。
过了好久,第一声惨叫才划破凌晨沉寂的夜空,随后是一声慑人的虎吼。
这些甲胄的制作体例一样有不小的辨别,最好的那一部分,是用牛皮几次捶打后,以制作札甲的体例形成的皮札甲。
既有传统东方款式的札甲,也有华军几近向来没见过的,龙虾壳一样的板条甲。
虎羌兵和左恒柏的保镳连早已撤回阵内,有火枪的武装职员填满马车与马车之间的裂缝,最核心的车厢上,还开着几个射击口,火枪手能够从安然的车厢里向外射击。
走在最前面的是各个叛变台吉和他们的薛怯来,以及百夫长、十夫长等基层军官。
统统人都有铠甲,此中最敷裕的一部分人身上甲胄在朝阳的晖映下熠熠生辉,披发着闪亮的银色光芒,这是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