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朝内北小街,已是掌灯时分了。
嗯,有点儿意义。
“哦……甚么时候的事儿?”
微微一顿,关卓凡说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火锅吧!”
呃,还真是……
*
*
这班人,和对恭王不满的旗人、宗室,混在一起,构成了一股奇特的为肃顺抱不平的暗潮。
申初,下午三点钟。
*
关卓凡微微一怔。
明氏笑道,“王爷劳累国事,这个点儿才回府,必然是已经饿了,我想着,劈面问问清楚,王爷想吃些甚么?好从速叫厨下筹办,等王爷换过了衣裳,便能够用膳了。”
恭亲王掌国,推新政,办洋务,那是被“吐槽”的狠了。
轩亲王为辛酉政变当事人之一,肃顺为他手擒,由他出面安排对肃顺遗属的照顾,事理划一于检察肃顺产业时文博川对征善、承善两兄弟的“网开一面”、“法外施仁”,是非常合适的。
“就是今儿下午,”明氏说道,“大抵是申初的时候吧。”
车子进了二门,明氏已经在阶下相候。
贪墨杀不了头?哪个说的?你想一想戊午考场案!柏中堂不过收了十六两的银子,就叫肃顺砍了头了!那但是中堂!大学士!宰相!那但是……嘿,戋戋的十六两银子!这么一点儿鸡毛蒜皮,竟然就要了宰相的脑袋!——嘿!莫说本朝从无这模样的先例,就是考诸二十四史,有过这模样的事儿吗?
只是,郭嵩焘另有一个迷惑:辛酉政变的当事人,可不止轩亲王一人,并且,他并不是决策者,最核心的三位,实在是恭亲王和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那么,不晓得这三位对轩亲王的这个安排如何看呢?他们四位的定见,是分歧的吗?
“庭田典侍自个儿亲身送过来的。”
贪墨?嘿,拿这个说事儿,也杀不了人家的头啊!
“是,”明氏脸上,闪过一丝忧色,“那……我就陪王爷,小酌几杯吧。”
庭田典侍就是庭田嗣子,和樱天皇的贴身女官,“典侍”是她的官位的称呼。
“哎,生受你了!”
不管如何,轩亲王颁发了闻名的“银碗发言”以后,在如雷的掌声中,轩亲王对参谋委员会的“观察、慰劳”,热热烈闹、圆美满满的结束了。
这股为肃顺抱不平的暗潮,谈不上多么澎湃澎拜,毕竟,不管是不是怜悯他,真正喜好肃顺的人,几近没有,但是,“民气郁结”,也毕竟是个究竟。
顿了顿,“东西是派人送过来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