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顿一顿,“今后,这套嗑,但是唠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就自称甚么‘败军之将’?乃至,就要求仇敌将本身‘骸骨归葬’?”
顿了顿,“扬州不比江阴,不过半天即城破,本朝几近没有甚么伤亡,不管如何,谈不上甚么切齿之恨;而照史宪之遗书的口气,他也毫不成能像阎丽亨那样,对豫亲王‘骂不断口’。”
“这其一”
“这个‘贤愚之辨’,就不再以甚么‘君子、小人’为分野了!必须为国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事迹,才气作数才可谓‘贤’!比方,守城,你就得守得住!半天就丢给了仇敌,你自个儿,就算死上十遍八遍,许给你的,也只是一个‘愚’字!”
“起之于地下还不晓得如何个‘起’法儿呢!”
“嗯……是。”
“阎丽亨、史宪之皆以城守死节,”赵烈文说道,“何故褒阎贬史?扬阎抑史?阎、史之别,不过在于一个守了八十一天,一个只守了半天!”
“另有,”赵烈文持续说道,“江阴一役,血战八十一天,本朝这边,累计死四万余人对阵的两边,早就杀红了眼!端重亲王麾下,不晓得有多少人,欲食阎之肉、寝阎之皮?这类景象下,端重亲王对阎丽亨,犹不失最根基的敬意!”
“可不是?”赵烈文说道,“不然,何至于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嗯,‘本身生脚’、‘结伴随行’,”曾国藩的脸上暴露了笑容,“惠甫,你的话……怪成心机的。”
顿了顿,“祭史一文是如何说的?嗯,‘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史公愦愦,岂尚不逮李庭芝耶?’”
将“祭史”、“祭阎”两偏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这难道是说
曾国藩微微一怔,“惠甫,甚么意义呢?”
顿了顿,“我觉得,执笔《祭史可法》者,应当确是赵竹生祭史、祭阎二文,语气吞吐,笔锋摆设,都很不一样,不该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我和赵竹生做了大半年的同事,对他的行文的气势,还是熟谙的。 .”
微微一顿,“在扬州大半年,他也好,我也好,都曾经去瞻仰过史宪之的衣冠冢固然不是一块儿去的;平常言谈,也不成能不语及史宪之,彼时,赵竹生对史宪之的观点,不逾高宗纯天子《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范围,亦不脱前人、时人的窠臼,不过还是‘节秉清刚’、‘心存干济’、‘板荡忠臣’、‘取义成仁’那一套,并无一字一词之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