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酒吧位于街道拐角,秉承着一种肆意随性、东拼西凑的审美妙,最大的特性是一副庞大的维多利亚式饮料架,那上面用橡木雕出了龙头和天使的面孔,在塑料材质大行其道的狗屎年代里,这个木制架子的确算得上一件豪侈品。说实话,除了这副饮料架,酒吧余下的部分则网罗了每个期间最不下台面的设想:艾森豪威尔期间的油毡地板有着一条条上翘的边,看上去仿佛烤焦的面包;含混的木板墙好似直接从70年代色情视频中照搬过来的玩意儿;几盏卤素落地灯仿佛不经意间鉴戒了我在20世纪90年代居住的宿舍。奇特的是,这堆不三不四的玩意儿最后却凑出了一间格外温馨的屋子,看上去不太像一家酒吧,倒更像一间疏于补葺的房屋。
我光着脚走到楼梯口,聆听着四周的动静,一边深思着是否下楼找艾米,一边把脚指伸进地毯——整间屋铺满了长毛绒地毯,艾米对它的确恨得咬牙。现在我正在踌躇,厨房里的艾米却一无所知,她哼着一首愁闷的曲子,听上去有点耳熟。我极力想要认出那首歌,那是首民谣呢,还是首摇篮曲呢?俄然之间,我悟出那是《陆军野战病院》的主题曲《他杀并不痛苦》,随后迈步下了楼。
我和mm给酒吧取了个名字,叫作“酒吧”。
“我会返来,玛戈,我们会搬回家,这副担子不该该让你一小我来挑。”
我顿时感觉胸中翻江倒海,因而加快了脚步:我得喝上一杯。
不管在哪儿,我都不会错认她那颗小脑袋。
这间酒吧还带着几分喜气,它与本地的保龄球馆共享一个泊车场,是以当酒吧的大门摇摆着敞开时,保龄球馆里一阵阵稀里哗啦的声音便会跟着主顾一起涌进门来。
“除非我掉了魂,要不然如何在这么俗的处所住得下去呢?”一到“新家”她就开口说了这么一句。实在,当时租房是个折中的体例,艾米一心盼着早日搬出密苏里州,是以她死活不让我在本身的故乡小镇购房,只肯租上一所。但本地独一可租的宅邸全都堆积在这片烂尾的室第小区里,当时经济不景气,撂下了一个烂摊子,这片小区还没有开张就已经垮台,房产收归银行统统,内里的豪宅十足降了价。租这个“新家”是一条折中之道,可惜艾米却不这么以为,在艾米眼里,这就是我用来补缀她的一招,是我非要背后里捅她一刀子,不由分辩地把她拽到一个她死活不肯意待的都会,让她住进一栋死活看不上眼的屋子。如果只要一方以为某个主张是一条折中之道,那我猜这主张实在并不折中,但我与艾米的折中常常就是如许,我们两人中间总有一小我为此肝火冲冲,凡是这小我都会是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