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古韵《无衣》[第2页/共3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口中悄悄吟哦,帝乙的眼神越来越亮,蓦地重重一掌击在面前的几案之上,大笑着连声赞叹道,“好!好一曲《无衣》!速宣大乐令晟旷入见!”

“喏!”殷受的双目中略过一丝庞大神采,朗声诵出李靖看似随便而为的诗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行。”

“王儿,最后这一篇是谁所作?你为何不读下去?”

帝乙的发问惊醒了发楞的殷受,他定必然心神,回身禀道:“父王,这是中谏大夫李大人公子李靖所作之诗。因为是一首很少见的四言古韵,以是儿臣初见之下有些惊奇。”

“王儿!”帝乙叮咛一声。

除了他们两个,另有三个少年因诗作获得帝乙嘉许而受赐御酒。

有内侍在帝乙身畔为晟旷安设几案座席――晟旷身为司掌礼乐的大乐令,固然权益不重,身份却甚为清贵,天然不能与殿内这些无职无权的少年同列。

在这一刻,俭朴无华的诗句与苦楚雄浑的鼓声融会为一体,此中中弥漫的包含着投身疆场、视死如归的爱国豪情与恐惧豪情,便如帝乙犒赏的最香醇的御酒普通深深地渗入入每一小我的身材最深处。这此中,尤以一众热血沸腾的少年为甚。等晟旷唱罢一遍,意犹未尽地再次伐鼓高歌时,少年们不约而同地从座席上站起,跟着晟旷的鼓声放声高歌。

“陛下谬赞!”晟旷口中谦逊一句,心下却很有几分不觉得然。他固然不是骄狂之人,但于乐之一道却夙来自傲。当今之世诗赋不昌,近年已极少有足以传世的佳作问世,他不以为帝乙拿出的诗作足以于本身的乐道成就相称。

看看众少年皆已搁笔,帝乙便命内侍将大家的诗稿收了上来,又将殷受唤到身边,要他将众少年的诗作一一朗读一遍。

杨任离席走到李靖面前,拱手一揖,叹服道:“前人说得闻佳作,长诵之不敷,故嗟叹之;嗟叹之不敷,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杨任本觉得此乃夸大之词,本日得闻李兄这首《无衣》,方知其言不虚!”

顿时便有内侍缓慢出殿传旨。未几时,一个边幅清雅高古的中年男人在一名内侍指导下快步入殿,在帝乙面前躬身见礼道:“臣晟旷见过陛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