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别离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建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建立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变态理乃至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是兵要当知贼地点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仳离。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存亡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子虚。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底子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地点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别人。天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如同别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故意。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