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景,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成动,岂常风能摇哉。

予从子辽喜学书,尝论曰:“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没法。凡字有两字、3、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若笔划多寡附近者,须令大小均停。所谓笔划附近,如杀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乿、术、几、又四者小大皆均。如{止小}字乃二字合,当使上与小二者大小是非皆均。若笔划多寡相远,即不成强牵使停。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如从口、从金,唫即取上齐,釦则取下齐。如从{止小}、从又,及从口从胃三字合者,多寡分歧,则叔当取下齐,喟当取上齐。”如此之类,不成不知。又曰:“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此前人之良法也。

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厥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谓:公主以伪本易之,元未曾入圹。本朝入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占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姑苏,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地点。或云:姑苏一大族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划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

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柬。唐贞观中,购求宿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以是传播至今。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吹打一堵,最成心。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予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安插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