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人,毕生以行医为业,采访四方,阅书800余种,写成《本草纲目》52卷。该书190余万字,记录药物1892种,比之前新增374种,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00余幅,内容非常丰富。这部书全面地总结了在他之前的我国药物学的庞大成绩,把我国药物学的研讨进步到一个新的阶段,活着界的药物学史上占有首要的职位。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坊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公元1636年3月,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撑下,完成了万言的政论集《野议》,并出版。
宋应星在他多次招考失利的惨痛经验中,体味到毕生埋头书籍而贫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敷为道。他终究下决计放弃科举,转向实学,研讨与国计民生有实在干系的科学技术,开端了他平生中的首要转折。宋应星在实际中悟出这些事理后,就操纵原有的文明知识谦虚向工农大众就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出产技术的知识,终究写出了不朽的《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巨著。
(一)宋应星糊口的期间
这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的贵重的青丁壮时候,就如许消磨在科举上面,今后他们绝了科举之念。固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利,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观光中,他翻开了本身的眼界,扩大了社会晤闻。沿途他们颠末端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很多都会和村落。沿途他有机遇在田间、作坊从劳动大众那边调查到很多农业和手产业出产技术知识,为厥后写作《天工开物》等书做了筹办。没有这些经历,他就难于写出这些著作。
《思怜诗》首要反应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情势表达他对人生代价和意义等题目的观点。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范人物,别离赐与褒美和调侃。他担当了唐朝大墨客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活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该当揭穿时政弊端,反应社会实际,并且给人以开导和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