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想乐。
若论此时高僧的排行,重显能绝对排在前五以内。
但是郑朗爱琴,此时义海前来,不劝说郑朗,用琴勾引郑朗,也会让郑朗严峻的用心。
这就是小乘教法,只度本身,论境地比大乘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维摩诘经里记录波旬冒充帝释天王送一万二千名玉女给持世菩萨,持世菩萨不敢收。这时维摩居士对波旬说道,这些女子全数送给我吧。波旬听了非常惶恐不安,觉得维摩成心与他作对,想要隐身逃窜,但他使尽神力也不能拜别,此时空中传来维摩居士的声音,波旬,将玉女留给居士,你才气分开。波旬只好留下玉女,让维摩一一感化。
但郑朗不是说的这个。
郑朗不信佛,但是常常看看坛经第一品时,都不由皱眉头。
“何解?”义海不由问道。
一个是度己,一个是普世度人。
郑朗丢下了羊毫,说道:“义海,则全,坐。对了,重显,天衣、义怀,不是本官怠慢,你们既然来了,也不是所谓的禅师,恕我不能对你们尊敬。除非你们也有一手能让本官佩服万分的琴技、书法、画技。”
郑朗只是笑嘻嘻的,道:“请进吧。”
“你也是一个惫懒的大和尚。”
郑朗常常看到金刚经时,都会莞尔一笑,然后叹道,殊途同归,万法归一,果不欺我也。
这是佛教的一个大奥妙!!!
另有布施,释迦牟尼是王子,所跟从的一群人也是贵族,比如他的堂弟阿难,这些人不会耕不会种,又要离开尘俗,不能饿死吧。是以要百姓布施,但不说乞讨,那样的话会让人看不起的。以是佛教又稀有说,叫乞土,上乞佛法于佛,下乞食于众生,乞这个不生不灭的粮食。另有一个,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
郑朗泡茶,义海开门见道:“郑施主,你说三十三不净布施,可前面另有一段话,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为何不解?阿谁心经……”
在很多佛经中,布施常常看到的,另有各种宝石、香味、美乐。但在金刚经里清楚的写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正道,不能见如来。